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0-12篇)
第十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我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多方齐监管的思路举措,加强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争创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提升城市吸引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章 提高人民就业收入水平
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对就业供需双向提供补贴,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等,用足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构建就业服务专业化平台,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就业监测预警机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鼓励劳动群体自主创业。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持续组织参加“豫创天下”等创业创新大赛,弘扬创业精神。强化创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广创业导师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调动各类人员创业积极性,研究制定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贷款发放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带动和稳定就业。
提升重点群体就业水平。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通过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发展、扩大就业见习规模、逐步提高补贴水平、鼓励参军入伍等方式,拓展多元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提升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扩大定制性集体合同覆盖范围;支持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给予创业补贴支持;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转移就业支持,托底安置一批通过市场化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支持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引导现有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设立退役军人专区,在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
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增收。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收入增长促进机制,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促进进城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高校毕业生等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资水平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完善差别化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优化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提升消费升级群体规模和消费能力,在增强民生福祉的同时促进国内大循环。
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保民生。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福利支持政策,切实减轻家庭支出负担。
第二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增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展薄弱幼儿园达标升级活动,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办为公办园或委托办为普惠性民办园,支持有条件的公办示范幼儿园设立分园(区)、托管弱园、合作办园等,完善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和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财政奖补政策。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学前教育达到河南省先进位次。
引进资源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着力从北京、西安等先进地区引入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小学校长和学科团队,优化我市基础教育顶层设计与教研实力,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开展“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采取“名校+新建校”“名校+乡村校”“名校+薄弱校”“盟校制”“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集团文化融合、管理同步、合力发展。优化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加快补齐高中教育短板,落实河南省“1256”工程,积极引入外地优质品牌高中在峡开展“飞地教学”,打造高中名师“梦之队”;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培育三门峡本地示范性高中品牌。
推进基础教育普惠均衡发展。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全市统筹规划,加大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推进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完善配置宿舍、食堂、厕所、澡堂等基本生活设施,对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积极推动“县管校聘”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有序流动。加强基础教育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扶贫助学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残障、超常等特殊需求学生更好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高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提质发展。基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布局,通过师资引进、教学改革等手段强化教学质量。改革教育理念,发展在线教育,推进全市教育系统“5G+智慧校园”平台和5G经典场景应用建设,柔性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5.5万人。
加快推进本科院校建设。结合三门峡高端制造、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吸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力争实现独立本科院校零的突破,形成教育体系新格局,满足我市与周边区域居民教育需求。围绕重大国家与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建设“一带一路”等特色学院,增设沿线国家小语种等专业,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新增2所专科院校。
打造职业教育全省标杆。围绕三门峡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特色农业等传统优势领域,瞄准5G、新能源汽车等我市重点机遇方向,根据产业升级发展最新需求,动态优化职业院校课程结构。建设多元型人才发展平台,提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水平,探索推进学籍转换、学分互认等管理制度,打造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探索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职教基地建设,加大面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区域的招生力度,形成黄河流域职业教育发展高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人才“活水”。完善三门峡市职教园区设施及功能,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集聚10万人的职教新城。
争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引进和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产教融合试点企业、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支持院校采取PPP、与优势企业合作等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兼具生产、教学功能的专业化实训基地。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积极引进名企名师进行合作,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推广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推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
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弘扬终身学习文化,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提供多层次、高质量、宽领域的教育与培训,加快终身学习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扩大面向在职人士、老年人等各类人群的终身教育服务。
优化终身教育管理机制。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探索建立终身个人学习档案,打造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教学轨道的转换渠道。推进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建立完善三门峡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开展三门峡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活动。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吸引更多人才进入教师行列。健全教师评价机制,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业准则,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教师职称、岗位、考核评价制度。以“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培训为抓手,高质量开展教师培训,完善教师梯队建设体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持续提高教师师德、育人能力和整体素质,实质性推进解决优质教师短缺问题。
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能力素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健康第一”基本理念,强化体育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让每个学生至少具有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栏13: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工程:全市新改扩建46所左右幼儿园,新改扩建44所左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改扩建10所左右普通高中。创建2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推动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分离转设为独立的本科院校。持续推进三门峡市职教园区建设,完成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和灵宝中等专业学校“双高”建设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争建成6个产业学院,10个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群。 学习型社会建设工程:开发整合各类资源,力争建成10个继续教育研学游实训基地和20个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
第三章 实施健康三门峡行动
打造智慧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5G+智慧医疗”,合作建设互联网智慧医院,规范化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实现诊疗“一卡通”全覆盖、健康信息定期追踪。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重点关注疾病早期预防与检测。常态化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完善市级健康科普平台、专家库和资源库。持续推行合理膳食行动,在幼儿园、养老机构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实施控烟行动,建立健全戒烟服务体系。优化疾病预防体系,将卫生服务体系重心从“重治病”转向“重防病”和“重检测”,通过新建市级传染病医院,县(市)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建设标准化发热门诊、P2实验室、传染病区和建设公共医学卫生中心等方式,提升各类疾病防控能力。
强化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加快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建设,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筛查。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抓好近视、肥胖等疾病预防,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片联系中小学校制度。
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医疗机构,保障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的比例高于省级要求,建设全国知名的医养结合基地。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健全预测预警系统。加大公共场所急救设备投入,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借鉴方舱医院等经验,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在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和应急速检技术平台建设,提升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增强医疗物资和装备应急转产能力,建立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配—物流—轮换—监管”体系。
完善其他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职业卫生大数据平台,重点围绕矿山、建材等行业开展职业病专项治理。全面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加强采供血等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强医疗机构网络构建,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扩大医疗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范围,提高我市医疗机构数量与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妇幼健康、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需求较大的专科医疗服务。柔性引进医疗人才,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和智慧医疗建设,通过医疗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等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外地城市医务专家以合作共建、远程医疗等形式,满足我市医疗需求。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三级公立医院增至7家,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8张以上,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人以上,重点专科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持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按轻重缓急诊疗的“大分诊”体系,实现基层首诊、双向就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实现全市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均等化发展。加强分级诊疗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培育,改善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快建设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依托市中医院建设三门峡市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治中心。推进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市县中医院建设达到国家标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加强中医药优势专科建设,做大做强三门峡市区域中医骨伤诊疗中心。加强中药材全链条质量监管。加强中医治未病科、老年病科和康复科建设,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管理。
专栏14: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
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市传染病医院标准化建设、县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心血管、儿童、肿瘤3个省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建设心血管、儿童、脑病、肿瘤、呼吸、妇产、骨伤、康复、重症医学、传染病十大专科,达到省级重点临床专科水平;重点建好市级1所公立综合医院、1所公立中医院、1所公立妇幼(儿童)保健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配置,提高专科服务能力,全部达到三级水平;推进县级“三所医院”建设,每个县(市)重点建好1所公立综合医院、1所公立中医院、1所公立妇幼保健院,加快提质改造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达标升级。 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升工程:建成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完成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末病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 |
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提升地方食品安全标准水平,完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强化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水平。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食品药品安全多元化治理格局,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强化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健全食品案件打击工作机制。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对网销食品药品监管,建立销前检测、销中专业物流配送、销后可追溯的网络安全监控体系,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构建优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让健身成为更多居民的生活习惯。依托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等载体开展丰富健身活动,构建集赛事举办、表演、民俗、旅游、餐饮等休闲元素于一体的大型区域性体育活动,培育办好黄河国际马拉松、沿黄国际自行车邀请赛、横渡母亲河等一批突显我市特色的国家级精品赛事。力争“十四五”期间,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0%,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不低于91.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每万人足球场地数不少于0.8块,各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达到7000人以上,争创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第四章 促进人口科学化发展
推进人口基数增长。落实国家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稳步提升,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机制;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主体培育和规范化管理。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营商环境、教育水平、人才吸引等政策保障,实现人口稳步增长。力争到202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250万人左右。
推进人口结构优化。针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突出问题,着力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人口生育率。提升生殖健康水平,普及优生优育教育,加强出生缺陷检测和预防。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加强人口动态监测水平,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的普惠性。发挥政府托底救急功能,兼顾发展高中低端多层次医养机构,健全家庭养老服务支持和养老评估补贴制度,优化农村养老格局,探索农村以地产养老的新路径,保障老年人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养老床位达到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达到1.3万张,基本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乡社区。
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护、康四位一体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养老机构发展,探索物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增设公益机构,争取形成完善的城市社区步行15分钟、农村社区步行20分钟的居家养老服务圈。
鼓励老人发挥余热。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通过开展“银龄互助”“时间银行”等,引导老年人根据特长和兴趣继续服务社会、充实生活。建设三门峡市老干部(老年)活动中心、老干部(老年)大学,为老年人积极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提供主阵地。
第五章 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年全面发展
实施妇女发展规划,持续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依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等权利,全面消除性别歧视。完善城乡生育津补贴制度,切实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和母婴权益,扩大母婴室覆盖区域。提高妇女保健、孕产保健等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妇女常见病筛查和早诊早治,继续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加强农村留守关爱服务和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更好发挥妇联职能作用,引导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开展富有女性特色的建功立业活动,拓宽妇女就业渠道,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实施儿童发展规划,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保障,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孤儿社会福利制度。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力度,加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大力实施青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加大对青年教育、就业、住房、婚恋、文化等服务支持,全面建设崤函青年成才出彩的魅力之城。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实践,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丰富对外交流交往平台载体,展示三门峡市青年良好形象。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
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家庭责任共担,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救助和服务。推动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最美家庭推选宣传,弘扬好家风家训。
第六章 健全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推进社保全覆盖。坚持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发展局面。推行全面参保计划,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以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分类建立参保促进机制,推动社会保险实现人群全覆盖。规范细化补缴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和重点群体积极参保持续缴费。
稳步提高社保待遇。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增强失业保险就业保障功能。结合实际需求情况,适时上调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逐步提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完善兼顾各类参保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社保制度。整合以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推进以年金和商业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健全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工作。
优化社保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多险统一”经办服务,拓展网上办理、自助办理业务范围,拓展社保卡服务功能及覆盖范围,提升社保服务的便捷高效性。
通过推进廉租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扩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多渠道稳步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打造住房租赁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加大住房租赁市场供应,鼓励和引导开发企业租售并举小户型住房。加强保障房规范化和动态化监管、推行实物与公租房货币补贴并行模式等方式,落实低收入群体和高端人才住有所居的“两个保障”。优化保障房居住水平,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工程,同步提升周边基础设施、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向县(市、区)覆盖,实现“一网通办”和小区智能化管理。
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实施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职业培训和终身职业教育,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录用退役军人等政策。建立健全新型待遇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优抚政策。完善离退休军人和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提升优抚医院、光荣院等建设服务水平。健全退役军人发挥作用激励机制,常态化做好模范退役军人表彰宣传工作。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建设军人公墓。持续推动双拥模范城创建。
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提高残疾人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灾害、医疗、司法等专项救助体系,优化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体系,加强制度间的协调衔接,进一步提高特困供养等保障标准。
推进动态监管和调整,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协查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实施救助家庭动态监管。优化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统筹做好困难群体救助工作,关爱老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专业化的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健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跨部门合作机制。支持政府购买志愿者和社会组织救助服务等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拓宽参与渠道,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弘扬慈善文化。加快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全覆盖。推动殡仪馆、公益性公墓、公益性骨灰楼(堂)建设,倡导文明殡葬新风。
第七章 加快建设文化名市
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化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改进提升面向基层的理论普及,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持续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弘扬。
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网络内容生产体系、网络正能量传播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贯彻《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公众文明素养,强化奉献意识,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规范城市文明行为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教育实践活动,“文明家庭”“三门峡好人”“道德模范”等典型选树活动。通过公益广告、城市雕塑、好人广场等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培育城市文明新风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选题策划、资源整合和市场运作,重点支持摄影、戏剧、音乐、文学、书法等优势文艺门类做大做强,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气象、展现人民奋斗、陶冶高尚情操的精品力作。按照“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的理念,积极发挥我市大遗址资源优势,围绕仰韶村、庙底沟、北阳平等有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技术提升,设立文化事业项目库、数据库,突出智慧化引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保护各类传统文化资源。以创建智慧广电先进市为目标,推动广播电视节目(栏目)的创新与发展,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档案事业。
加强文化载体建设。构建社区文化交流服务平台,打造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乡镇)综合文化服务设施,鼓励在文化特色突出的区域建设社区乡村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优化文化载体布局,推进专业化、创新化运营模式,加强文化惠民。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推动部分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开展文化遗产和艺术进社区活动,通过读书会、小型音乐会等形式,提升居民文艺素养。丰富面向农村居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文化活动。
第十一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线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将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健全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章 建设平安三门峡
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督机制,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守好国家政治安全底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依法制止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强化国防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工作,推动军民共建。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推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提升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推动粮食储备库功能升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健全预防、预警、处置、问责机制,打击非法集资,防范企业债务风险、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重要能源设施安全防护和能源风险应急管控。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矿产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新型领域安全。
全力保障生产安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有效遏制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火灾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提升防灾应急水平。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健全分级响应和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打造韧性城市。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提高城市供水、排水防涝等行业快速反应和综合应对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完善运力储备调配机制和应急物流体系,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应急投放机制。发挥应急管理平台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和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全灾种救援能力,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创新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效便捷的多元化解机制。落实好市县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和包案制度,创新运用“流动调解”“网络调解”等方式,广泛培育“品牌调解室”“金牌调解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将各类社会矛盾防范解决在市域范围。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拓展全域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强化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监狱、戒毒、社区矫正、公安用房、警务训练基地等场所建设。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第二章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基础导向,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依法厘清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资源向基层下沉,推广“基层党建+”模式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经验,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网格化、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实体社区“人网”与虚拟社区“云网”联动融合管理。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
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培育规范化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推进自律互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和动态赋权机制,及时制定并动态发布可供社会力量参与的需求“菜单”。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把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常态化做好应对重大风险的思想准备、法治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机制,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探索具有三门峡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第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各项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新时代港澳和对台工作。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积极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探索乡镇综合执法改革路径。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扩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优化完善依申请公开的程序。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由本级政府集中行使行政复议职责。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
加强公正司法建设。完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制度。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提升破产案件、商业纠纷案件办理效率,完善保护中小企业投资者各项制度。推进执行联动机制建设,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强对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判的检察监督机制建设,完善检察建议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公安机关与检察院、法院追诉定罪标准相协调的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律师执业管理制度,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完善仲裁制度,做好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和公证法律服务工作。
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加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巩固深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成果,开展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创建活动。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完善全覆盖的制度执行机制。深化重点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政治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把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起来、一体落实。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制度,抓深抓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纪委监委监督的协助引导推动功能,促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贯通融合、协调协同,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立足新发展阶段,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强有力监督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市得到严肃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统筹实施,谱写三门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更好地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创新优化规划实施机制,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强化政府的统筹调控效率和要素支撑力度,高效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第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强化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突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学习能力、决断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实干能力。坚持严的主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倡树“五比五不比”“五转五带头”,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深化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快建设清风崤函。
第二章 提升规划实施合力
建立健全规划体系,进一步厘清各类规划间的层级、界限与重点,突出发展规划统领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支撑作用,健全规划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调等管理制度,构建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全市各级各类规划要以本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本纲要确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制定实施市级空间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保障空间和细化落实时间表、路线图。探索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推动各部门信息流通共享,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之间总体要求指向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序安排科学合理,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各项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第三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制定本规划实施任务分工方案,细化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建立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推进落实机制,确保如期完成。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健全规划落实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土地供应计划、要素保障计划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财政性资金和资源要素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对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举措等加强跟踪监督,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第四章 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监督
发挥社会各部门的监督作用,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规划各实施部门需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规划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及时履行监管职能,做到监管信息公开透明。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十四五”规划进行宣传,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机制,提升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引导社会各界和公众广泛参与监督。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拼搏,创新竞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努力奋斗,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强劲的三门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