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 建议提案列表 > 正文

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七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答复(之二)

发布时间:2021-11-18 10:35    文章来源:三门峡日报

  市农业农村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6号提案《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2日

  一、乡村振兴工作思路(详见对第1号提案的答复)

  二、立足发展精准施策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做好有效衔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文件精神,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持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层分类帮扶,稳步提高脱贫地区群众收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激发、调动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对原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聚焦产业规划先行。(详见对第1号提案的答复,下同)

  (三)构建特色农业强市。

  (四)推进产业三链同构。

  (五)政策引领产业集聚。

  (六)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

  (七)加强数字农业建设。

  (八)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九)引进留住用好人才。

  (十)强基固本提质争先。用党建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全市创建农村“五星级党支部”320个,共向5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深度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1366名驻村干部;注重乡村治理示范带动,渑池县城关镇东关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村”,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渑池县张村镇河南庄村和陈村乡滹沱村3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深化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强化农村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制约,全面建立并持续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296个行政村清查出集体资产79.81亿元,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十一)加强统筹指导建立奖补政策。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6号提案《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7月23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突出防风险,稳政策、稳产业、稳就业、稳收入“一防四稳”工作主线,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制定了“2021年,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上年度收入;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实现大突破、做出亮点特色;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工作目标。人社部门着眼于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通过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力度;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增加脱贫户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三门峡市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条政策措施》《关于服务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近期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岗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健全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完善了财政资金的引导、税收优惠、各类园区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等。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为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了《三门峡市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评审认定办法(试行)》等3个办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二、强力推进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充分利用“豫见江苏”“豫见浙江”等省际劳务协议,与苏州市、南通市、宁波市、台州市等签订了15份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信息互通反馈机制,搭建用工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做好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管理;建立联络员机制,明确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服务站,促进区域间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截至6月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74万人,收入60亿元。立足实际,推出卢氏滑模、卢氏焊工、尚百帮家政、兰洁家政等劳务品牌,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有序化输出的劳务品牌之路。

  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贯彻落实《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实现“一人一技”培训模式。一是做好专项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农民工“春潮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青年农民工技能培训、“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培训、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等。二是加大线上培训资源供给力度,完善“互联网+职业培训”、河南终身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培训资源,引导农民工参加线上职业培训。三是加大对线下培训监管力度。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面向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电焊、烹饪、维修电工、家电维修等实用性专业工种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四是对接劳动力市场提高培训后就业水平。落实对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吸纳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培训机构的资金奖补政策,提升农民工培训后就业率。近5年来,累计进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2.5万人次,创业培训3.6万人次。

  四、创新思路,提升返乡创业服务水平

  一是充实返乡创业项目库。依托现有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创业项目库,目前已有177个优秀创业项目入库,可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人员提供高效、便捷、实用的创业项目支持。二是宣传政策鼓励返乡创业。春节期间,全市各地人社部门利用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五个一”专项服务活动,摸清返乡人员情况,了解返乡人员创业需求和创业难题,激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热情;春节后,市人社局主要领导带队赴苏州市、宁波市慰问留在当地过年的三门峡籍务工人员,同时积极宣传推广三门峡支持返乡创业政策措施,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及企业家返乡创业。三是创业服务有效。深化返乡创业专家服务,多次邀请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专家服务团深入卢氏县、灵宝市提供针对性指导,推动返乡创业工作提质量、成规模、上台阶。各县(市、区)均建立起新增返乡下乡人员台账,动态掌握创业人数、创业意愿等及时跟踪服务,截至目前入库各类返乡创业人员信息台账12478条。同时根据返乡下乡创业者特点,加大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等服务力度,积极培育发掘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扶一个、带一片”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强化激励示范带动。注重返乡创业特别是创业成功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激励机制,持续开展农民工返乡示范园区、示范项目和返乡下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创建工作,培育出了一批示范园区(示范项目)。2017年以来,渑池县柳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被评选为省级示范园区,获得一次性奖励资金50万元;全市8个创业项目被评为省级示范项目,6个创业项目被评为省级返乡下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每个项目获得一次性奖励资金15万元;6名返乡创业人员被评为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截至目前,全市返乡下乡创业人数约3万人,创办各类市场主体2.9万个,累计带动就业7万余人。

  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升政府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优化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劳务输出工作合力,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企业用工情况,甄选输出地和输出企业,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精细化程度。二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创业能力。把支持返乡创业工作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起来,利用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渠道,组织创业培训和创业创新大赛等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能力。三是宣传推广返乡创业先进经验。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业成功模式,指导返乡创业者选准优势,参照相应模式合理制定创业计划。同时,选拔推介一批返乡创业先进典型,深入挖掘典型创业经验,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脱贫人口创业热情。

  市农业农村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7号提案《打造全国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2日

  近年来,我市苹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市农村受益面最大、农民增收最稳定、农业增效最具潜力的特色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270万亩,其中苹果面积17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25.94亿公斤,其中苹果20.15亿公斤。全市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值达8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超过5510元,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30%,位居果、牧、菜、菌、烟等特色农业产值之首。

  一、工作和成效

  (一)顶层规划基本形成。以建设“官道口—寺河山—二仙坡”为代表的“黄金苹果带”为抓手,2020年春节后,市农业农村局启动黄金苹果产业带规划,组织成立三门峡市“黄金苹果带”建设工作专班,积极开展黄金苹果产业带基础数据调查、产业情况调研。“黄金苹果带”建设工作专班形成了《黄金苹果产业带发展规划(初稿)》,随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高层次研讨,形成了《黄金苹果产业带发展规划》,为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顶层规划提供支撑。

  (二)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去冬今春,“黄金苹果带”新栽植苹果面积3.02万亩,苹果种植总面积已达38.02万亩。其中,全市新发展现代矮砧苹果面积1.63万亩,占新栽苹果面积的54%,百亩矮砧苹果示范园13个,采用大苗栽植,配套立架搁架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铺设地膜或地布等,为我市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发展果园起到积极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三)质量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制定的《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规程》《苹果老果园改造技术规程》《苹果乔砧栽培技术规程》和《苹果贮藏技术规程》四项河南省苹果地方标准正式实施,促进果园按标生产、依标管理。总结申报的《三门峡市苹果绿色发展技术“科教推”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2016—2018年度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河南省人民政府一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灵宝市制定的《灵宝苹果绿色生产99道工序》《灵宝苹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规程》《灵宝苹果绿色生产追溯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强力推进质量体系建设。

  (四)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近年,全市共争取果业项目资金17700万元,分别为:产业强镇项目2300万元、灵宝苹果现代产业园项目13000万元、国家和省优质果品基地项目2400万元。争取果业项目资金比前两年增长30%以上。

  (五)品牌知名度逐步增强。全市创建苹果品牌30余个,“二仙坡”苹果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寺河山”“岭宝”等品牌成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岭宝”牌苹果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灵宝苹果品牌价值196.52亿元,稳居全国县级第一位。

  (六)产业融合取得新成效。引进嵩基集团公司投资2亿元,依托寺河山精品苹果基地,建成集精品苹果基地、精品街、苹果主题酒店、苹果博览馆、民俗窑洞景观墙和特色旅游等多景观融合的苹果小镇。同时挖掘寺河山深厚的苹果资源,打造集赏花采摘、科研试验、生产示范、生态养生、果树认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基地。

  二、立足“北纬35°黄金苹果产业带”的优势,突出高山特色,以全球化视野,着力打造“官道口—寺河山—二仙坡”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实施十项工程

  (一)实施筑基工程。针对优质片区,开展水利、电网、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铺设耐践踏的园艺地布,冰雹高发区域架设防雹网,强化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加强生态保护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污染防治设施,土地治理防护设施等。同时大力开展土壤养护,力争全市果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1.5%。支持有条件的苹果种植区域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工作。

  (二)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联合科研机构、各方专家、当地苹果龙头企业和大型合作社,建立苹果种植标准体系,细致规定技术细节,并大力推广标准化苹果种植技术,形成标准果树管理体系和标准技术应用体系。建立产区内大气、土壤、水源等果园生长环境和果品质量的检测、监控体系,重视病虫测报和无公害防治、果品生产记录、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和经营档案存档等,积极利用智能化数字化新技术,在生产、贮存、流通等各环节完善条形码、二维码等信息设施设备,确保全流程可溯源,提升苹果质量安全水平。在完善市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建设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中型果品贮藏企业、果品批发市场,进入市级质量追溯平台,严格把控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与国内最大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合作,建立三门峡苹果质量认证标准。按照三门峡苹果质量认证标准,严禁检验不合格的苹果批次入市,并予以禁用区域品牌标识、罚款等相关处罚,保障三门峡苹果整体质量水平。

  (三)提升种植体系优化工程。设立老果园更新改造试点,实现老果园更新复壮和果树品种更新迭代,提升结果品质及数量。在大果园大力推广矮化种植、水肥一体化等省力化栽培技术,建设500亩以上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示范园10个,为全市果园升级换代树立样板。同时探索开心树形种植技术和不套袋种植技术推广。推广果园生产全周期机械化,示范果园应推广果园弥雾机、果园割草机、开沟施肥联合作业机和枝条处理联合作业机等树体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业机械装备。加大农机研发投入力度,投资研发更贴合苹果种植需求的小型农机和苹果产业特异化农机。充分利用我市优良生态条件,积极发展生态果园。严禁在苹果生产核心区、示范区周边建设污染性企业,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有机果品、绿色果品基地认证。

  (四)强化经营主体优化工程。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苹果龙头企业,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同时整合中小企业资源,以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鸿丰果蔬有限公司等果品龙头企业为重点,打造优势企业集群,带动全市苹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大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指导及市场研判指引,整合资源提升生产效率。完善“龙头+农户+合作社”的主体模式,提高种植水平,实现多方共赢。

  (五)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工程。建立苹果大数据库,记录存档苹果产业发展历年生产、水肥、用药等管理重点,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分析数据。通过智慧果园物联网应用,把控果园种植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pH值等指标,实时获取传输汇总至操控终端,指导科学种植。在全市范围内挑选有条件的苹果种植基地,规划数字化农业试点区域,配备标准化硬件及软件设施,设置优惠政策并加以宣传推广,吸引具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互联网企业、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入驻,全方位开展智慧数据指导应用。

  (六)建设品种结构优化工程。打造多样化苹果品种结构,丰富品种种类,实现特定季节月月有新果。尝试引入黄色、绿色品种,形成红黄绿品种结构体系,实现品种差异化发展。广泛引进国内外优秀品种进行试种探索,在试种的基础上开展名优品种评鉴工作,筛选出适宜在三门峡生长的品种,并广泛推广。政府主导,引入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推广营养钵大苗繁育技术、无病毒自根砧苗木繁育技术和无病毒砧木组培繁育技术。支持苹果龙头企业建设苗木繁育基地,为全市及黄河金三角区域提供品种优良、质量可靠的苗木。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规范新建基地对于苗木采购的品质和渠道,从源头提高当地品质。

  (七)加强品牌建设工程。基于三门峡高山黄金苹果品质佳、产量相对小的特点,锁定一线、新一线城市为核心目标市场,以25至40岁中高收入人群为核心客群。围绕三门峡高山黄金苹果带和高山优势,以“北纬35°黄金高山苹果”作为统一区域品牌,解决当前品牌数量庞杂、各自为战、水花较小的问题,由市级政府部门组织设施专业化运营公司,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三门峡苹果行业分级包装示范体系,邀请专业包装设计公司开展设计,针对海拔800米以上高山黄金苹果产区采取统一的高山黄金苹果包装,标注特级字样,注明采摘日期、包装日期、产区等信息,喷注可追溯二维码;针对一般苹果产区中的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采取统一的绿色有机苹果包装,严禁其他区域使用。积极申请“全国农产品包装标识百佳典范”。

  (八)扩大渠道开拓工程。在全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首批设置35个统一门店设计的线下形象店,拓展线下渠道的宣传推广。针对高山黄金苹果产量相对低、价格相对高的特点,拓展精品超市、水果礼品店、新零售市场等高端销售渠道。积极对接正在开展产地直采的头部生鲜电商,改变目前三门峡苹果线上销售渠道以天猫为主的单一化格局。以“互联网+”为创新驱动力,紧紧围绕“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叫响一店、一店致富一片”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思路,集中财力物力,打造“山果演义”“鲁家果园”等在全国、在网上叫得响的优势农产品电商品牌,扩大网上销售规模和效益,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苹果店铺。积极对接中欧班列,依托中欧班列拓展经销半径,重点开拓对苹果需求量较大的俄罗斯及东南亚市场。

  (九)做强产业配套工程。以资金补贴和用地支持等方式,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的仓储物流中心,形成集冷库、初加工、供应链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化物流仓储平台。完善苹果采收、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苹果采后分级处理、冷链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进行适当补贴政策,加快冷藏设施建设。5年内实现苹果冷藏库容提升到50万吨、冷藏能力提升到25%。结合自贸区发展的优势,建设省级苹果交易平台,联动二仙坡苹果交割仓,提升苹果期货交易交割仓能级。

  (十)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工程。遵循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观,打造苹果循环经济体系。苹果可与食用菌联动发展,利用老龄果树的果木屑作为食用菌菌棒的原料。与生猪饲养联动发展,将苹果皮、苹果屑作为饲料添加剂,服务当地生猪饲养,生猪饲养产生的有机肥又可反哺果树种植。引入顶级设计师、乡建团队开展设计提升,丰富住宿、休闲、苹果产品加工制作等业态形式,强化与苹果制造企业的联动,着力提升苹果小镇建设的定位、审美和标准。引进或合资设立一家专业田园综合体企业负责整体开发,依托黄河景观,选择高山环境优美区域,以“苹果园+农庄+酿酒工坊+民宿+手工体验+周边” 的模式,经过顶级建筑设计师设计,打造网红农庄体验项目,以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高能级推广宣传。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农业服务机构职能作用,强化对果业生产、技术、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发展的管理与服务,加强对产业发展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市、县要加强对果业生产重点乡镇技术指导和帮扶,提升管理水平。

  (二)资金保障机制

  市、县财政要根据财力,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重点支持以下方面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基础设施提升要求的果园,进行水肥一体化、土地流转补贴。二是基地建设升级。对矮化密植果园、老龄果园更新进行补贴。三是育苗基地建设。对龙头企业进行高标准育苗基地建设进行补贴。四是品牌营销推广。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建的三门峡苹果品牌专卖店进行补贴。

  (三)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切实增强果业发展新活力。从“985”“211”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中,招录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高层次果品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完善人才队伍。

  市公安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8号提案《关于以法治化为引领,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19日

  2020年8月至今,按照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市公安机关坚持依法保护、平等保护、全面保护的原则,聚焦影响营商环境,重点开展“六类专项整治”,即涉企窗口服务不优问题专项整治、影响营商环境的黑恶犯罪专项整治、损害企业合法权益问题专项整治、以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执法不规范、质效不高问题专项整治、执法监督不力问题专项整治和公安民警违法违纪问题专项整治。

  一、高度重视,有序开展

  为促进集中整治工作有效开展,市公安局成立了由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红念任组长,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杨宗义任副组长的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经侦牵头,治安、刑侦等12个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市公安局党委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集中整治工作,审议并通过了工作方案。市公安局按照既定方案,连续多次组织召开全市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深入推进工作开展。

  二、畅通渠道,问计企业

  一是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开展“进千企访万家办实事开门评警”活动,实行“项目警官制”“一企业一民警”,民警定期联系企业,对企业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建立健全企业安全防范制度,快侦快办“涉企”案件,全力为全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找准堵点,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自2020年8月开始,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红念带领局党委班子分别深入分包企业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预防电信诈骗宣传册,并就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六稳”“六保”公安环节工作措施向企业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走访企业1543家,征求有效意见建议3个。二是召开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红念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局主持召开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大唐三门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开曼铝业三门峡有限公司、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宝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等11家中央、省级、民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座谈会,主动问需于企业,听取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意见建议,推动“阳光办案,提升执法监督效果,切实为企业正常发展排忧解难。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平安三门峡”微信公众号公布举报电话、开通举报邮箱,在醒目位置悬挂举报箱,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受理、规范办理、认真反馈。

  三、突出重点,多措并举

  全市公安机关围绕 “六类专项整治”,各警种开展各个专项整治工作。改革办牵头开展改进作风提升窗口单位综合成效活动,要求窗口单位加强硬件投入、推进线上办理、规范服务行为、开展及时评价等四项工作,提升为企业服务水平。交警支队对运输公司、公交公司、营运车辆公司进行上门服务,上门查验,方便企业入户上牌;对机动车制造销售企业开通交管服务站,特别是市区每一个4S店都设有交管服务站,实现了车辆业务内部办理,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购车上牌一站式服务;开通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办理相关业务进行“一站式”服务。针对骏通公司、速达公司提出的办理有关车辆牌问题,研究决定由辖区车管所负责在公司设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市车管所下放相关业务权限,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简化手续,办理企业所需临时牌证等业务。治安支队优化窗口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安窗口有47项业务在网上办理,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在企业印章刻制时间上,将市政府要求的半个工作日办结压缩至2小时办结,特别是对新注册企业急需申请刻制印章的,缩短至30分钟办结。针对企业爆破资格证办理,实行“先办证后补签”,缩短办理时限,进行“一站式”服务。出入境支队全面落实“五项便利措施”“八项出入境便利措施”,提高窗口服务质量。缩短外出企业护照办理时限,开设绿色通道,实行常态化工作机制,为复工复产企业员工办理护照41人次;缩短进入企业签证办理时限,提高居住许可证办理效率,审批外国人居留许可13人次;降低企业外出报备要求,实行“随来随报、随来随备案、随来随审批”。科技通信处依托“公安互联网+”2.0版二期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互联网办事大厅,提供治安、交管、出入境、消防等警种互联网办理事项及流程,共上线47个办理类、31个预约类、30个公示类、39个服务提示类、23个公告类、14个查询类、13个告知类、6个申报类等共计289项网上服务事项,开通了全省互联网缴纳交通违法罚款、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执法案件信息公开等功能,全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法治支队牵头开展 “全市公安机关整治执法突出问题健全完善执法机制活动”“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经济案件立案审核监督、案件办理审核把关。信访处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对2018年1月1日以来全市受理的信访案件开展自查、评查、核查,及时查纠涉企问题。督察支队围绕“六保六稳”工作,不间断对涉企服务开展网上督查,梳理“12389”举报投诉中涉企问题线索,结合“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工作,紧盯违规插手经济纠纷“以刑干民”等严重问题开展督察,共检查基层所队104个(次),抽查警情637起。党风政风室结合“新衙门作风”“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两个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公安民警违纪违法问题,损害企业利益、违反“三个规定”问题,插手案件办理、徇私枉法、以权谋私问题,办理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经侦、刑侦、治安联合组织开展全市涉企业案件执法突出问题大排查工作,重点查纠违反管辖规定,违反立案规定,选择性、差异化执法,滥用羁押性强制措施,滥用限制财产权强制性措施和违反办案时限等六类执法问题。

  四、立足本职,严厉打击

  全市公安机关以“金盾行动”“亮剑竞赛活动”为引领,严厉打击企业反映的突出犯罪,有效净化营商环境。2020年以来,全市共侦破经济犯罪案10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5名。其中,侦办合同诈骗、挪用资金、侵犯知识产权等影响企业合法权益案件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

  五、持续推进,巩固成果

  2021年,按照市委政法委关于做好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工作的通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关于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市公安局持续推进“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司法环境”对涉企加强司法保护。市公安局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对2018年以来侦办的经济类犯罪案件进行梳理排查,全市共排查案件421起,发现受立案不作为、慢作为问题案件14起,已全部整改完毕;涉企挂案3起,已全部办结清零。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线索收集和问题整改。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持续开展“进千企访万家办实事开门评警”活动,加强电话值守,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发现涉企突出执法问题,积极整改,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二)规范执法行为。组织开展经侦系统实战化练兵,加强学习民法、商法等经济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准确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依法审慎侦办经济犯罪案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三)完善长效机制。认真剖析问题,查找根源,全面梳理各项制度和管理规定,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和办事流程,出台《全市公安机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严禁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的规定》等规定,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