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七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答复(之四)
市民政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57号提案《关于在我市健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7月2日
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支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对养老服务单位开展以奖代补资助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以打造15分钟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圈为目标,不断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2018年以来,累计从市级福彩公益金中拿出486万元,争取省民政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等9116万元,累计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87家,床位数2624张。其中,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中心)127家,床位1608张;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幸福院)260家,床位1016张。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27家,面积达84325.9平方米。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由“十三五”初期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73%,提前2年超额完成了省民政厅下达的目标任务。2020年申报各类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61个,争取上级资金476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8415万元,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34家,在建项目27家,提前2年超额完成了省民政厅下达的到2022年前建成7.89万平方米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数指标。今年,我市又争取上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2788万元,争取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73家,提前一年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二、推动农村幸福院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服务。我市目前已建成260家农村幸福院等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建设运营资金筹集方面,采取政府补贴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社会捐赠一部分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运营资金不足问题。在已经建成的部分农村幸福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助老服务,农村幸福院基本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集中居住、自主伙食、互助养老的办院模式。该模式适合村集体经济较好,建筑面积大,居住宽敞,能够独立做饭的农村幸福院,例如我市陕州区郭家村筹资近100万元,将原有闲置校舍进行修缮,现入住86位老人,每户有独立厨房,并在院内开设大锅灶台供大家共用,电费、服务人员工资等公共支出费用由村集体负担。二是集中供养、统一食宿、适当收费、村集体经济补贴的办院模式。这一模式受到山区居住分散、居住条件较差、经济薄弱的农村老年人欢迎。由于山区老年人居住分散或为留守老人,居住条件差,有到农村幸福院居住的愿望,统一食宿的费用需要适当收费、村集体补助共同支付。三是集中活动、集体娱乐休闲的办院模式。如城郊、乡镇附近的村,老人居住条件较好,没有必要集中居住,采取在文化大院等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为老服务,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借助拆迁异地安置等有利因素新建农村幸福院模式。例如个别村依据拆迁异地安置的情况,规划设计老年人集中居住安置区,建筑面积大,建设周期较长,惠及老年人数多。能够集中居住的农村幸福院优先安排贫困、留守老人居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对运营好的农村幸福院进行资助。市民政部门在部分养老院、社区建有志愿者服务点,鼓励志愿者组织与空巢、生活不能自理等老年人建立“一帮一”志愿服务。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三、积极开展助餐、娱乐等社区养老服务,努力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我市在老年人较为集中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设了社区老人食堂,为社区老人提供平价餐饮服务。如灵宝市函谷康养园设有集中养老示范区、特色老年康复院、社区养老自主庭院养老区。义马市依托寿康养老服务机构成立了游牧寿康为老服务联盟,利用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优势,大力开展社区文体娱乐、康养服务、旅居养老等服务。同时,该联盟与省内大部分景区建立了联系,与50多家酒店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运营范围遍布全国各地,目前已发展会员1万多人。渑池县张村镇康乐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立足该社区是贫困户集中安置点,老年人多的特点,设立日间照料中心食堂,由镇卫生院运营,面向社区老人、集中安置贫困户等人员提供餐饮服务,每人每天收费10元,食谱每天更新,受到老年人好评。义马市红土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狂口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均开展了餐饮、集中活动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狂口社区还建设了社区博物馆、社区法庭等,不断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下一步,市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设家庭养老服务床位,推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将专业服务延伸至家庭,最大限度地降低养老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市农业农村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73号提案《关于精准施策三门峡中药材产业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7月15日
三门峡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衍生出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在首届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2020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我市卢氏县、渑池县、灵宝市、陕州区等4个县(市、区)获得“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荣誉称号。《河南日报》对我市4个县(市、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成就进行了专题报道。2020年12月,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公布,卢氏连翘农产品优势区上榜。今年3月26日,首届连翘花季开幕式在卢氏县文峪乡望家山成功举办,进一步叫响我市卢氏连翘品牌,强化连翘产业链的牵引性、带动性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把中药材产业列入全市特色产业强市的重点工作任务,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分工,为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相应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科学谋划,明确发展思路,编制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了《关于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工作意见》,制定了《三门峡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二是调整结构。制作了三门峡市连翘、丹参、杜仲等道地药材及大宗常用中药材分布图,指导全市中药材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扩大道地药材和适销对路的中药材种植面积,重点发展连翘、丹参、黄芩、柴胡、杜仲、黄精、苦参等优势中药材种植。三是建设基地。在卢氏县官道口、杜关、范里等乡镇建立了10万亩连翘仿生态种植基地,在渑池县张村镇、陈村乡、天池镇等乡镇建立了3万亩优质丹参生产基地。四是规范技术。由市农科院牵头成立中药材科研课题组,及时解决技术问题。制定了连翘、丹参、黄芩、柴胡等18项中药材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其中6项被确定为省级标准。组织编印了《三门峡市主要中药材栽培技术》等技术手册,印发了《全市中药材春管春播技术意见》,指导全市中药材生产。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面积发展到82.2万亩,其中连翘43.1万亩,丹参、柴胡、黄芩等39.1万亩。
勇于探索,助推发展。一是探索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引导从事中药材生产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吸收入社、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结对帮扶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河南协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住渑池县以来,以“公司+基地+科研院所+药企+合作社+农户”为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五统一”经营方式,建立了以丹参、柴胡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工厂化育苗基地、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质量追溯示范基地,激发农民种植丹参、柴胡的积极性,带动张村镇河南庄村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于一体的中草药产业园,提供就业岗位280余个,该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加500元。二是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我市多地利用连翘、桑叶等“药食同源”药材,研发药茶产品,拓展销售市场。5月20日,组织三门峡莫霞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灵宝市天地科技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参展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陕州区店子乡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集中药材种植、观赏、体验于一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观赏景观带,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宿民居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三是组织征集中药材文化故事。不断扩大产业与文化元素相结合,与三门峡日报社合作,征集发布我市药材历史渊源及生产典型,通过讲好中药材故事,促进我市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四是制作中药材宣传短视频。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将三门峡市地域特色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五是组建科研技术团队。已在市农科院成立中药材研究所,组建了中药材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收集并建立中药材资源圃2个,已收集中药材品种30余种。开展了丹参育苗新技术应用及豫丹参1号示范等科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稳步扩大种植规模。依据产业规划,合理品种布局,由多品种分散种植向优势品种规模种植方向调整,由非适生区向适生区调整,在各种药材的最佳适生区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药材生产经济效益。加强中药材生态种植和野生药材保护,严禁乱采滥挖药材,强化抚育,改善群落结构,提高坐果率。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将中药材种植纳入经济作物种植政策补助范围,强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能力建设。对主要中药材适生区进行调查摸底,引导群众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二、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指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生产;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推动中药材生产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围绕关键技术瓶颈进行联合攻关,着力探索解决生产难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解决中药材生产各类问题。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农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掌握农艺知识又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信息服务队伍;加强种植农户、技术专家、经销客商、生产厂家、药材市场等方面的联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
三、着力培育新型主体。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形式,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药材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药材深加工上,加快招商步伐,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当地中医药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速产业升级,发展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本地中药材新型经营组织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由生产型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积极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茶品、功能饮品、保健品等消费终端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特色中药材产品的综合效益。
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发展品牌中药材,强化产品认证。坚持药材品牌保护与开发并重,目前“卢氏连翘”“灵宝杜仲”“渑池丹参”已成区域品牌,要强化品牌保护,加大药材的新品牌开发,不断提高三门峡生态药材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交易平台延伸,促进交易市场建设,引导推动精深加工,发挥其对本地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链条延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文化生态理念促延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康疗、农耕体验等服务项目,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五、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继续将中药材文化、生态价值与种植增效相结合,把中药材产业与美丽乡村、旅游、养生保健等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群众通过中药材种植、加工、购销及农副产品开发等实现增收致富。例如以开发连翘茶、丹参茶、杜仲雄花茶为基础,开发保健品、花卉等休闲养生产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植物抗生素研发为平台,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建设电商交易平台和交易中心,利用中药材天地网等资源优势,发展“互联网+道地药材”模式;促进中药材收购、初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融合,加快资源与需求无缝对接,形成特色高效高质量农业发展新格局。发挥我市青山绿水好空气的自然生态优势,建设以中药材为主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和健康养生新业态;继续开展宣传活动,提升我市中药材知名度,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96号提案《关于加快区域文旅中心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19日
根据三门峡市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三门峡区域交通枢纽、发挥三门峡市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作用的相关要求,按照《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方便三门峡市、运城市平陆县两地群众经济往来,两地政府就互通公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于2017年3月30日开通三门峡至平陆省际公交线,该线路由崤山宾馆发往平陆山河铝厂门口。平陆发往三门峡公交车:起点为圣人涧镇政府门口,终点为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三门峡至平陆公交线路的调整需要两地政府共同协商解决。下一步,市交通运输部门将会根据政府的统筹安排,调整公交线网布局,为两地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96号提案《关于加快区域文旅中心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6月10日
一、建设高品位博物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市现有国有博物馆7个,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2个(市博物馆、虢国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在建博物馆1个(庙底沟博物馆)。全市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体系日益完善,安全设施得到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建设三门峡地质博物馆的建议,由于涉及动植物化石、矿藏标本等,该项目不属于文化旅游部门建设内容。下一步,市文化旅游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文博资源整合利用力度,全面提升藏品保护、研究、展示的现代化水平,开展惠民活动,加强宣传普及,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市正在积极推进文旅名市建设,明确了“一带一廊六区”文旅发展布局,提出在三门峡市主城区打造“三门峡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并且于2019年12月成功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另一方面,全市相关部门正在统筹黄河公园、虢国博物馆、天鹅湖湿地公园、陕州公园、高阳山温泉、陕州地坑院等特色文旅资源,不断完善软件和硬件建设,打造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目前,景观节点、厕所、停车场、一号码头综合服务设施、生态艺术馆等施工图已经完成,一号码头停车场、自驾帐篷营地正在施工,其他区域造价工作正在进行。
三、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不断构建完善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根据《三门峡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培育3至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10至15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10家左右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3至5家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重点扶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群。同时,市委、市政府于今年初出台了《三门峡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各部门要支持保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用地,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旅休闲街区等建设,突出文化内涵和数字化产业发展,并大力支持为促进园区发展制定的发展战略、产业内容、功能定位等规划类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已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1个,湖滨区1957街区、灵宝市秦人码头等一批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项目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创新宣传营销推广,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创新举办了“爱在天鹅城·打卡三门峡”明星达人踩线活动、“点亮夜经济,秀出新‘夜’态”——夜游三门峡等多项特色活动;利用国内知名线上旅游平台“驴妈妈”和新闻媒体,推广我市文旅产品,6分钟的局长直播带货吸引了303.5万人次观看并参与互动,形成轰动效应。与百度河南合作推出“最美老家敬英雄”线上宣传活动;依托特色资源,带动冬季市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游黄河、看天鹅、泡温泉、游览地坑院、问道函谷关、尝豫西美食”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三门峡白天鹅旅”天鹅号旅游专列,激发我市冬季文旅市场潜能。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02号提案《关于推进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1日
近年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今年全市改造任务2.9万户,目前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一、责任分工。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9〕58号)文件要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组织,街道(乡镇)、社区(村)具体实施。”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由市百城办统筹指导,各县(市、区)为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实施,市级相关部门具体指导业务,互相间联动配合,共同推进。
二、政策保障。为有效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市级层面制定了《三门峡市老旧小区改造标准(暂行)》《三门峡市老旧小区整治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三门峡市2021年度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修改稿)》及《三门峡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供了比较健全的政策保障,同时,完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各项问题,推进项目建设。各县(市、区)也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实行月报制度,定期报送工作开展情况。
三、目前现状。经充分摸底调查,我市已制定完成《三门峡市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规划》,据统计,全市符合改造政策的老旧小区总量为863个,涉及居民5.7万户。其中建成于2000年底前城镇老旧小区共679个,涉及居民4.4万户,建成于2001至2005年城镇老旧小区共184个,涉及居民1.32万户。按照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整体任务要求,我市计划从2021年起到“十四五”期末,按照每年完成建成于2000年前的老旧小区总摸底数25%为基本目标,原则上年度完成总户数不少于1万户,2024年基本完成,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城镇老旧小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整洁、管理到位的总体目标。截至2020年年底,经省相关部门认定,全市已完成1.3万户改造任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今年一季度以来,全市2.9万户年度改造任务已全面开工,有序推进,达到省定阶段性目标要求。目前,我市老旧小区改造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社区居民支持度、配合度不高,参与出资积极性不高;二是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足,导致改造标准不够高。针对以上问题,我市各级正在探索试行各种解决办法。
四、下一步打算。(一)尊重民意,提高群众参与度。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阳光透明、尊重民意原则,广泛充分征求业主意见,尊重小区自然条件,做到“一区一策”,改造内容、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等内容及时向居民公示。坚持在老旧小区改造前期工作中,注重了解社情民意,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告知改造信息,争取理解和支持。制定项目改造方案前,广泛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强烈急需改造的问题以及需要提升的问题等意见建议;在改造小区内设立公示牌,将项目规划设计等内容及时向居民公开,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得到了居民群众的配合和参与。在老旧小区改造施工过程中,注重施工规范,严格按照程序施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快速推进,缩短对群众的影响时间。(二)增设配套设施,注重提升品质。结合居民需求和小区条件,增设养老托幼设施、文体休闲设施、党员活动室、小游园、健身器材等,对有条件的小区考虑加装电梯,增设小区内停车位;清理小区违规广告,新设主题文化墙,提升文化品位。(三)因地制宜,加强后续管理。改造后的小区要加强管理,通过街道、社区引导,提高业主参与改造和后期自治管理的积极性,形成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物业管理、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新模式,建立健全适应人文特点和地域文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与物业管理制度改革等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产权混乱、脱管缺管的历史问题,理顺责权关系,制定管理办法,有效保障整治成果。对具备条件的小区引入物业公司,暂不具备条件的小区,由街道、社区牵头帮助其成立业主委员会,实现物业管理和居民自治全覆盖。争取通过改造,让全市的老旧小区环境明显得到改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37号提案《关于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知名的康养休闲度假中心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7月8日
一、我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528家。其中,敬老院69所,拥有床位4604张;社会办养老机构72家,拥有床位6865张;农村幸福院260家,拥有床位1016张;城市社区养老设施127家,拥有床位1608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7.4张,已完成“十三五”末不低于35张的目标任务。先后建成了灵宝函谷康养园、灵宝函谷关卫生院、义马静心居等一批知名度高、服务质量好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谋划储备了高阳山大健康产业园等养老服务项目,推动了我市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
二、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动康养度假休闲事业发展。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将健康养老发展纳入各项综合规划。在编制《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时,把健康养老产业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在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城市社区日间照料、基地养老等方面,促进健康养老发展;编制了《三门峡市大健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将我市优质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充分和康养事业相结合,持续推动健康养老朝阳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破解养老工作难题,推动我市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多元化,发挥前瞻地域特色康养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市部分养老机构开展了旅居养老服务项目,成效显著。如灵宝市利用娘娘山、函谷关等旅游景点,临近焦村温泉的地理优势,设立了灵宝市函谷康养园,该园区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有集中养老示范区、特色老年康复院、自主庭院养老区,将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旅居养老紧密结合,目前投入运营床位180张,是我市第一家连锁化、品牌化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渑池县与中房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开发了河南中房·智慧·康养·文旅·田园综合体产业园,位于渑池县城南的吕祖山,占地260公顷,包括生态观光区、老年大学、老年广场活动区、智慧康养区,中医汤道民宿度假区、康养度假区、智慧农业区、道家养生区等12个项目区域,总投资26亿元,目前正在建设。义马市依托寿康养老服务机构成立了游牧寿康为老服务联盟,利用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优势,大力开展社区文体娱乐、康养服务、旅居养老等服务。同时,该联盟与省内大部分景区建立了联系,与50多家酒店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运营范围遍布全国各地,为老年人提供全程无购物的旅居生活体验,目前已经发展会员1万多人。
(三)坚持以项目为支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保障。及时摸清国家对康养产业政策支持方向,积极组织申报上级项目无偿资金支持。2020年,为卢氏县东明镇中心敬老院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80万元,新增养老床位130张;争取专项债资金4000万元,带动三门峡康复养老综合医院一期建设项目和渑池县中医院康养项目,总投资8.28亿万元。2021年,积极组织上报省发改委拟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养老类项目3个,分别是卢氏县官坡中心敬老院、卢氏县特困人员供养中心(敬老院)、卢氏县莘城中心养老院建设项目,拟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8568万元,可带动项目总投资1.1亿元。同时,全力推进高阳山大健康产业园建设,目前该园区内入驻项目4个:规划投资50亿元的高阳山温泉国际度假区项目,一、二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三期温泉谷项目与蓝城集团强强联合,30套温泉康养别墅已开工建设;计划投资11亿元的河南金三角医养置业项目,累计投资9.6亿元,目前已建成商业街、翡翠丽池温泉养生中心、温泉别墅等1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5.6万平方米的医养公寓;规划投资20亿元的益康桃花源温泉颐养小镇开发项目,一期占地96亩,已投资1.2亿元,86套养老庭院主体建设工程和部分道路建设工程已完工;规划投资20亿元的上席温泉旅游颐养综合体项目,该项目由八方旅游与四川金海联合打造,目前正在做前期规划调整,争取下半年项目开工。
(四)以产教融合为契机,不断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支持健康养老单位与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把学校办在企业,把课堂设在养护床位边。建立省、市、县养老机构多层次培训体系,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并开展了招生工作,市民政局先后委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举办了3期培训班,培训人员400多人次。协同民政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到2022年,全市拟建成5所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不断提高我市养老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我市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提高审批服务水平,促进康养事业长足发展。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对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投资建设健康养老项目的,无论投资额大小,实行告知性备案。由项目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县级发改部门办理备案,发改部门出具项目备案确认书。对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投资建设的健康养老项目按隶属关系报同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健康养老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对总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直接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通过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推进项目尽早投产达效。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推进方向
(一)坚持规划先行导向引领。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编制全市“十四五”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时,坚持统筹考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坚持保证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到2025年,我市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50万人,按照每千名老年人不少于40张床位的标准测算,到2025年,全市应有老年人床位2万张。目前我市养老床位数约1.5万张,按一家养老机构100张床位计算,需要新建养老服务机构近50家。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业。一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加大改革宣传力度,落实优惠措施,提高补贴标准,降低审批门槛,简化办事程序,积极为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提供规划、用地、税收、物价、用水用电、金融等方面支持,有效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四)丰富康养旅游打造知名康养中心。围绕康复疗养、康体养生、健康养老社区等一系列旅游服务产品,积极引导中医养生、康体养生机构和旅游景区多元合作,助力发展以“康复”“养生”“保健”等为主的康复疗养旅游。接力举办豫西大峡谷中药养生游活动,大力推进养生豫西、康养农业建设,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产业。以陕州区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翡翠丽池温泉度假酒店、卢氏汤河温泉的提档升级发展为重点,延长温泉度假旅游产业链条,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知名的康养休闲度假中心,力争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康复疗养旅游城。
(五)加强康养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三门峡技师学院等本地院校,加强校际、校企合作,规范并加快培养健康旅游护士、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以及医学+旅游英语、营销运营等健康医疗从业人员。鼓励三门峡高等院校与健康旅游景区深度合作,通过联建景区大学等形式,为健康旅游景区、社会养老机构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