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七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答复(之五)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49号提案《关于保障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天然气供应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1日
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是经市政府批准,三门峡市燃气总公司与中裕燃气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3633)共同组建的中外合资燃气企业。2005年5月,企业与市政府城建部门签订了《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拥有三门峡市及所辖各县(市)管输燃气项目的30年独家开发经营权。
中裕燃气西气东输二线三门峡支线天然气利用工程已全部竣工通气,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建设接收首站1座,在市商务中心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官庄村和阳店镇东水头村各建设城市门站1座,并且在三门峡建设完成加气站3座。目前,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已建成铺设管网1468公里,(高压次高压管网43公里,中压管网370公里,低压管网1055公里)在工业园区形成输气管网,整个管网供气能力达84万方/天,现日均供气需求仅40万方/天,供气能力远超需求量,可大大满足工业园区的所有用户需求。同时,为应对突发情况,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已建成应急CNG、LGN气源供应处3处,补气能力达19万方/天;若遇突发需增加气量或出现气源紧张情况,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管存能力补气,确保不影响用户正常用气。去年天然气不足原因是,中亚气源突发管道故障,河北出现疫情导致LNG配送车辆无法进省,全国紧急调整管道气支援河北,造成上游无法保证足额输送气源,这属于突发偶然性情况,而并非常态。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在安全、专业性及用气服务等方面,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抢险队伍,制定有全年24小时应急抢险制度,确保在接险后20分钟内赶赴现场做出应急处置。针对大型用户,提供全年内每天一次的免费安全巡视,对用气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巡视检查,保证用户安全用气,并为用气方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和使用指导。同时,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拥有健全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实行总经理安全检查制度,每月至少一次的总经理安全检查制度,确保企业用气安全无死角、无隐患。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72号提案《关于推进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工作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5月26日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举办“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不仅是三门峡市的一场盛事,更是河南省乃至国家的一件大事,是展示三门峡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市委、市政府将纪念活动筹备工作纳入“文化名市”主要内容。“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列入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以及市委、市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国家文物局也将“支持中国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纳入国家文物局2021年100件大事中第65项。
一、“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进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机制方面:一是制定“双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方案,并制定了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工作方案(草案),待活动主办单位审定。目前经与各部委沟通,初步确定:10月中旬在三门峡(或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二是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的市“双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指挥部。三是建立筹备工作上下联动机制。聘请专家成立了“双百周年”专家顾问团,召开了专家咨询座谈会;建立了北京、省、市“双百周年”工作互通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多次向活动主办单位汇报,取得肯定和支持。2月下旬,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对纪念活动筹备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提出具体要求。5月7日,我市向国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对接汇报“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相关工作。活动推进方面:一是活动相关的建设工程推进有序、成效显著。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提升工程正在实施,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已对外开放,庙底沟博物馆主体已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布展施工,西坡遗址大房址展示工程已开工建设。二是推进考古科研出成果。配合做好仰韶村遗址、北阳平遗址、陕州区窑头大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考古科研工作。三是营造“双百周年”纪念活动浓厚氛围。完成了《花之蕊——豫晋陕仰韶文化核心区考古成就展》大纲初稿,出版了“文化三门峡”系列丛书,配合开展“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中国考古百年”系列评选活动,仰韶百年邮票纪念册正在设计制作中,协助中央广播电视台《探索发现》《考古公开课》栏目和拍摄《仰韶之光》《仰韶的故事》《中国考古大会》等工作都在积极推进中。
二、“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积极推进筹备“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及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拟定10月17日至19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与主办单位沟通对接,建立纪念活动工作组,畅通对接沟通渠道。在确定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方案后,按照纪念活动方案制定职责分工,全力做好活动落地配合。作为活动承办单位,我市将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和基础设施,提升活动服务接待能力。二是配合“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和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工程,做好2021年北阳平遗址(500平方米)、仰韶村遗址(400平方米)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促进仰韶文化考古出新成果;指导做好窑头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勘探调查,推进灵宝西坡遗址、庙底沟遗址、灵宝盆地仰韶文化考古调查报告等考古报告整理编纂工作。三是组织好“双百周年”相关纪念宣传推广活动。举办一个仰韶文化核心区考古新成果展,出版一套仰韶文化系列丛书,发行“仰韶百年”邮票纪念册,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仰韶文化宣传纪录片等。做好“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及中国考古学大会系列会议用品设计制作、特色文创设计制作。四是着力完成纪念活动涉及项目工程建设。建设并开放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开放庙底沟博物馆,完成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展览提升工程,完成西坡遗址中心聚落(大房基)保护性展示工程及西坡遗址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仰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三门峡市与社科院考古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及相关高校联合建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并争取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论坛落户三门峡。
市气象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75号提案《关于叫响“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生态城市名片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6月29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市积极推进“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工作。至2020年年底,我市已有卢氏县、灵宝市、湖滨区、陕州区、渑池县5县(市、区)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今年有望创建全国第三个、黄河流域首个“天然氧吧城市”。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为契机,对照创建指标,积极推进水、空气质量、林业等生态环境改善,促进文旅设施完善。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连年位于河南省和汾渭平原前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和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成为全省、全国典型,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工作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推进三门峡全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认真组织义马市“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工作,狠抓落实,确保2021年义马市创建成功,完成三门峡全域“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工作,使三门峡成为全国第三个、黄河流域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三是配合做好卢氏“中国天然氧吧”复验工作。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关于开展2021年度中国天然氧吧复查工作的通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将对2018年创建成功地区卢氏县开展复查工作,6月25日前上传复查报告表、品牌效益评估报告、证明材料等复查材料。公共服务中心将组织专家对复查材料和省级初审结论进行审查后通知开展实地复查工作。
四是做好“氧吧+”品牌推介工作。积极与旅游、农业、体育、铁路等部门结合,发挥“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在文旅康养、农特产品、体育活动等中的应用,做好“氧吧+”工作,挖掘品牌价值。4月15至19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联合主办,三门峡市文化旅游局、三门峡市气象局承办的“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顺利开行,“中国天然氧吧”地区领导及相关人员,气象、农业专家及企业代表,氧吧旅游达人及各界旅游爱好者等500人参加发车仪式、列车经验交流会、接车欢迎仪式以及实地考察等。“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的开通,是推进气象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与成功实践。5月21日,黄河流域气候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三门峡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专家报告、座席论坛、品牌发布等,深入研讨、广泛交流,为黄河流域气候经济创新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会议围绕主题,既有流域内气候好产品、天然氧吧、旅游避暑目的地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品牌的展示和发布,也有专家报告、座席论坛等形式的专家研讨,多形式展示流域气候经济品牌,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前,三门峡“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市委、市政府全会以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等都作为重点工作安排。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六大三新,培育特色发展新优势”,其中第一大就是“大氧吧”。
下一步,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气象部门将继续努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叫响“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品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市公安局关于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82号提案《关于加强城市共享单车和助力单车治理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19日
随着我市共享单车的普及,群众骑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占道停放等现象逐渐显现,加之共享单车驾驶人不需要驾驶证,交通法规知识匮乏,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占道行驶、超速行驶、随意横穿机动车道等违法现象增多,不仅影响道路交通秩序,也给道路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共享单车管理力度。
一、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博、网络等宣传平台,深入宣传共享单车在机动车道行驶、逆行、闯红灯、不按规定停放违法行为的危害,倡导文明出行。一是把典型案例制作成光盘,在人口密集的超市、菜市场、广场、汽车站进行播放,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教育启发群众,宣传此类违法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二是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整治共享单车违法行为的同时,充分利用交通安全宣传车进广场、进社区、进居民点和街道,将共享单车在机动车道行驶、逆行等违法行为的危害进行广泛宣传,并将典型案例一同曝光,以此来告诫、教育电动车驾驶人。今年以来,共开展宣传活动4次,发放传单3000余份。
二、加强源头管控。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共享单车管理。交通管理支队联合城管部门约谈共享单车所属企业负责人,宣传交通安全法以及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在投放车辆时,不得占道停放,确保道路安全,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安排工作人员及时将占道停放的车辆放归不影响交通的区域。
三、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管理。市区交警各执勤大队要加强对路面执勤的巡查力度,对发现共享单车占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停放的,可以扣留车辆或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在不影响行人通行的前提下将占道车辆有序摆放至人行道上,并将相关违法图片发至共享单车工作群,公共停车场管理办公室定期将违法图片向共享单车企业反馈。
四、合理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为规范非机动车停放秩序,交通管理支队多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市区开展调研,在不影响行人通行路段科学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2018年以来,交通管理支队共在市区56个路段,施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375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99号提案《关于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应着重抓好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19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在三门峡落地生根,打造集区域统筹、生态保护、防洪抢险、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筑牢三门峡沿黄生态屏障,尽早发挥和释放生态廊道的综合带动效应,我市于2019年10月谋划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我市沿黄生态廊道项目总长度约230公里,其中,三门峡大坝至函谷关段约66公里为已建成廊道,渑池县段约78公里,灵宝市段约59公里,湖滨区段约6.5公里,陕州区段(王家后段)约21公里,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实现我市沿黄生态廊道全线基本贯通。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保障。沿黄生态廊道项目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我市坚持高站位、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人分包、现场调研、督导推进。我市于3月22日成立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作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波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及渑池县、湖滨区、陕州区政府等单位主管领导任副主任,形成各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和督导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不定期召开廊道建设工作推进会,掌握项目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沿黄生态廊道指挥部以月为单位定期召开廊道工作推进会,指挥部成立以来,多次召开推进会,听取廊道建设工作汇报,聚焦问题难点,研究部署,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廊道建设。
二、市级统筹谋划,高效推进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坚持市级统筹谋划,县区严格标准实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为廊道建设工作的牵头单位,负责廊道的规划与选线工作,通过加固提升原有道路,新建道路有效串联,绿化美化沿途景观,治理入河支流,明确沿线功能分区和空间管制要求,重点建设防洪抢险道路、生态修复、水系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各县(市、区)政府按照市级廊道规划以属地原则承担廊道建设主体责任,负责线路优化、项目申报、廊道管理等工作,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负责沿黄生态廊道施工工作,各职能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林业、土地、河务和财政等手续办理和廊道建设配合服务工作。
三、统筹资金保障、加强支流治理。同步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与支流治理、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提高廊道生态品质,推动黄河干流支流生态廊道融合,增强生态廊道互联互通。积极统筹项目资金,通过将沿黄生态廊道与沿黄支流治理、湿地修复、廊道绿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进行统一包装,纳入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资金“大盘子”。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落实项目资金来源,通过整合政府资金、发行专项债、引导社会基金等方式,动员各方参与廊道建设。目前,湖滨区专项债已通过省财政厅评审,并已收到前期资金拨付1100余万元,灵宝市已通过将沿黄生态廊道项目进行整体包装,涉及总投资约16.7亿元,上报至国家发改委,进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库,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陕州区政府专项债相关手续已经区、市财政局上报到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将于近期进行评审。
四、提升廊道景观、完善基础设施。我市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充分挖掘沿线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理念与文化相结合,统筹推进廊道道路施工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在三门峡大坝至函谷关段贯通后,重点打造“一条廊道、两条支流、三个公园、四个驿站、五条支线、六个产业”的功能布局,对防洪抢险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两侧景观、重点片区、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八个方面进行提质升级。“一条廊道”即沿黄生态廊道,已贯通,目前正在对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至陕州区辛店村段进行提质升级;“两条支流”即好阳河、淄阳河,积极做好沿线河道治理和环境美化;“三个公园”即体育公园、好阳河湿地公园、明清古枣林主题公园,结合湿地修复、产业发展打造多功能主题公园;“四个驿站”即高新驿站、焦源驿站、同运台驿站、弘农驿站,驿站规划充分结合文化挖掘、地势地形等,有效串联起沿途湿地群和古城景点,为往来游客提供停车休憩、零售如厕、管理维护、应急处置等服务功能;“五条支线”即梅园路、港口路、周公路、莲花路、桃林路,不仅连通了沿黄生态廊道与主城区,而且延伸到乡村组户,直接服务于农村,造福于农民;“六大产业”即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产教融合、高端装备制造、民俗康养、新能源新材料,立足“顺势而为、借势发展”,充分依托黄河生态廊道沿线丰富区域特色资源,谋划建设现代农业、产教融合等产业集群。
五、强化推进机制,明确工作安排 通过建立“三项机制”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一是创新融资机制。加大市县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统筹基本建设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向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上倾斜。积极发行专项债券,争取债券资金。推动市投资集团、文旅集团设置专项基金,参与廊道建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工程建设和运营。二是优化审批机制。市发改委牵头实行限时办法,容缺后补,联审联批,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确保建设手续合法合规。三是强化督导机制。廊道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例会制度、现场办公制度、跟踪督导制度、定期上报制度。沿黄生态廊道一期(三门峡大坝至函谷关段)66公里从设计开工到主体完工只用了短短4个月时间,建出了“三门峡速度”,二期、三期正在加紧施工建设。接下来,一方面,将对照时间节点和计划安排,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未贯通路段施工进度,预计10月底前湖滨区段、陕州区(王家后)段将提前贯通,12月底前灵宝市段、渑池县段基本贯通,对已贯通路段按照廊道整体谋划,加快景观绿化提升、支路路网建设和驿站等基础设施完善。另一方面,将沿黄生态廊道作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物质载体,整合、串联、提升廊道沿线乡镇、村庄,统筹考虑文化旅游、村庄规划、沿黄廊道等发展要素,加快推进沿线村镇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创建一批特色小镇,打造“美丽田园农业、现代城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豫西特色农业”的样板区和示范区,通过廊道把优质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市乃至全省各地,助推全市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沿黄生态廊道的生态效应、文化效应、惠民效应。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206号提案《关于贯彻落实<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几点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8月3日
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规范市民文明行为,《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于2021年1月1日施行,结合我市实际,从立法、宣传层面统筹贯彻落实,进一步倡议广大市民践行文明行为。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条例知晓率。在湖滨广场举办条例发布实施集中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拍摄了两条公益广告宣传片,其中《文明从小事做起》参与了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的2020年公益广告创作征集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刊登;印制发放条例单行本15万册,设计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画10幅(印制发放1500套),在城市主、次干道设置条例宣传栏50个;在三门峡日报、三门峡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专栏,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礼仪、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刊发专栏报道28篇、评论6篇;三门峡广播电视台《文明伴我行》《文明实践在三门峡》栏目每月各制作2期专题节目,截至目前共制作25期节目,报道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市、区)条例宣传实施动态和内容解读等,提高了群众的认知度和知晓率。
二、丰富活动载体、提高市民参与率。在“线上三门峡”开展条例有奖答题活动8期,总答卷数21万余人次,及格率达89%,每期从满分人员中随机抽取个人奖100名,以赠送购书券或话费的形式奖励满分人员800名,提高全员参与学习践行条例的积极性;组织36名三门峡市新时代宣讲师开展宣讲活动153场次,受益群众6万余人次;邀请三门峡市“新时代宣讲师”、市委党校陈琳老师,开展条例宣讲进机关活动,共走进市税务局、市供电公司、市人社局、市农业局等21个市直及县(市、区)单位宣讲,宣讲结束后第一时间发布宣讲活动信息;开展条例巡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今年上半年,条例宣传展板在湖滨街道黄南社区、建设社区和前进街道六楼社区、和平社区以及实验小学等20个单位进行巡展,持续普及文明行为规范,将省、市相关条例知识宣传到家家户户。
三、完善受理机制,常态推进条例贯彻落实。针对《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条目,与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对接,制定落实行政执法工作方案流程,出台执法事项受理机制,设立、公布不文明行为举报电话,确保市民能随时举报、纠正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4月2日,召开《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贯彻实施座谈会,组织市人大、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及各县(市、区)文明办主任及公安局、城管局主要负责人参会,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贯彻落实联合执法定期会商机制。目前,市文明办已联合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联合出台并下发了《三门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处罚裁量标准》,下一步,我市将丰富宣传形式,加大执法落实力度,让条例在三门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生态环境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0号提案《加快“无废城市”创建,促进我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1月12日
一、三门峡市“无废城市”建设情况
20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作为牵头部门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大力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无废社会”和美丽三门峡作出贡献。在全国首批“11+5”试点城市创建背景下,“无废城市”创建是我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整体工作进展有序,获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我市“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在全省处于领跑位置,多次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和表扬,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被省厅表彰为河南省“无废城市建设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我市将“无废城市”创建列为“八城联创”任务之一,把“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坚持系统谋划与统筹推进,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会、市政府常务会进行研究部署,系统谋划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下的“无废城市”建设行动路线图。三门峡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位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29个单位和8个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无废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从成员单位抽调14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划拨工作经费100万元,办公室6间,全力保障“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开展。
(二)坚持高位谋划,推进深化改革,高质量编制方案。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外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同时邀请省固化中心领导专家到我市开展指导帮扶,提升创建水平。财政划拨专项资金290万元,聘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无废城市”方案编制单位编制建设方案。2020年12月完成《三门峡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初稿)》,并广泛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意见进行修改。今年4月,邀请国家“无废城市”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李金惠教授等8名国家和省级专家召开专家咨询会,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经国家、省相关部门指导评审后,市委、市政府将联合印发《三门峡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三)坚持全民参与,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形成大环保工作格局。启动“无废城市”宣传月活动,收集宣传标语1976条,徽标设计作品53件,相关意见和建议300余条,掀起全民创建“无废城市”热潮。在三门峡日报户外阅报栏投放“无废城市”宣传广告,在三门峡日报、大河报和生态三门峡等媒体平台播出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的动态信息、政策解读等文章500余篇。积极培育“无废细胞”,组织编印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商场、无废景区、无废机关、无废酒店等第一批“无废城市细胞”评价标准(试行),形成全社会知晓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成效
为加快我市“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市“无废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科学部署35项重点工作任务,12项制度体系任务、4项市场体系任务、24项工程体系任务,下达160个“无废细胞”建设任务,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部署,无废办调度督导、各单位协同推进、县(市、区)落实执行的“无废城市”创建格局。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无废办精准发力,对照“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召开协调会20余次,现场督导30余次,各领域工作进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在工业领域,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填埋量。建成绿色工厂7家,建成绿色矿山29家,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任务9500亩。深度谋划“三国六省”九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产业基地,谋划总投资近300亿元的无废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68个,其中2021年重点推进工程项目24项,目前已开工建设11项。积极推进绿闽环保、中丹科技等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中原黄金冶炼厂含砷废渣综合利用、东能科技赤泥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危险废物和大宗工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水平。
(二)在农业领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全市15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已全部配套建设粪污综合处理利用设施,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开展秸秆高效还田及收储用一体化利用模式,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在渑池县和灵宝市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试点工作。
(三)在生活领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在陕州区投资建设的处置全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发电项目基本建成,预计9月底投入运行。在湖滨区、陕州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考察引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餐厨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全市已建成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1家,渑池县、卢氏县等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处置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四)全面加强危险废物安全管控,有效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持续开展危险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全部纳入危险废物物联网监管系统,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确保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在95%以上。加快推进危险废物物联网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危险废物收集、转移、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辖区危险废物重点监管清单内企业按照要求全部安装使用物联网监管终端设施。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
(五)强化系统保障,加强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开展“无废城市”知识培训10余场次,对三门峡市“无废城市”创建成员单位和重点监管企业进行能力建设培训。开展“无废城市”智慧平台建设,利用“智慧平台”加快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类固体废物业务层面互联互通统筹管理。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集试点,加强危险废物转运管理。结合“无废城市”创建需求,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黄金冶炼行业氰化渣点对点处置试点,提高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共同探索建立固体废物转移“白名单制度”。培养和引进“无废城市”建设人才,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加快黄河流域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建设。
二、下一步打算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计划推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培育一批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建设期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开展年度评估,对成效突出的城市给予通报表扬或资金奖补,在2024年6月底前开展中期评估,在2026年6月底前开展终期评估。我市要做好扎实准备,抢抓机遇,争取第一时间建设成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