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七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答复(之六)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3号提案《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1月15日
一、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方面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市改革攻坚的“一号工程”,成立了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由市委改革办、市发改委共同牵头推进开发区改革工作。市委书记刘南昌对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先后6次作出批示,亲自审定经济开发区改革方案,并于6月5日和6月11日到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就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并对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为做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两次组织召开全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改革培训会,全市17家市直单位负责人、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等340余人参加培训。先后召开7次工作推进会,组织力量对经济开发区、各县(市、区)改革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确保了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经济开发区作为全省改革试点,如期完成改革任务,渑池县、卢氏县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通过改革,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管理架构,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目标,突出经济建设主责主业,构建开发区管理运营新机制。通过组建引入专业化运营公司,主要承担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土地预储备运营、资金筹集、项目管理等适宜企业化运作的职能,在实体化运作中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实现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建设运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在土地、税收、基金设立等后续配套优惠政策措施方面开展研究,及时提请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做好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方面
产业集聚区是全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在“十四五”期间更好发挥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们将加快产业载体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格局”章节中,明确要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等,培育一批专精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区特色化发展。
同时,发展改革部门将以新一轮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为契机,高起点、高站位谋划产业集聚区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三线一单”等有效衔接,科学优化空间布局,明晰优化主导产业,加强产业生态构建,强化绿色安全发展,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目前,《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后,由省发展改革委批复,批复中明确了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下一步,发展改革部门将督促各产业集聚区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沟通对接,按照规划纲要加快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尽快完成批复工作。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
近年来,三门峡市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坚持创新主体、科技投入、政策服务、平台载体、人才合作一起抓,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一)着力培育创新引领型平台。加快布局建设了一批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动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487个,较2016年的127个净增360个,翻了3倍多。
(二)加强双创孵化载体建设。目前,全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先后举办两届市级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推荐7家企业在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家企业进入全国总决赛;2020年我市19家企业进入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并获奖,6家企业进入全国总决赛,刷新了我市企业在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的最好纪录,入围全国赛企业数量与洛阳市持平并列全省第一。三门峡国家级高新区已通过科技部现场验收,进入国家部委联合审查阶段。积极推进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创新科技大厦、中乌国际合作创新园区等重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增强。
(三)加快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聚焦全市主导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整合域内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加快组建三门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各县(市、区)产业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积极推动中科院、西交大、河科大、郑大在我市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设铝基新材料、煤化工、铜箔等优势产业国家、省级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重点依托三门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按产研院—(县市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市场化平台路径,建设产研院平台体系,与各领域、各县(市、区)充分融合,在新材料、化工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力争今年新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其中省级以上5个。
四、招商引资工作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机制。出台了《三门峡市招商引资与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三门峡市关于加强精准招商工作的实施意见》《三门峡市主导产业链和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同时,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要求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围绕2—3个主导产业,将各地政策资源、土地资源、环保能耗、水电配套及可用固定资产资源等统一汇编,编制《全市主导产业招商图谱及投资要素指南》,向社会广泛发布。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各行业部门职能作用,推进全领域、全链条、集群化招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积极推行“按规招商”。为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2月10日市政府制定印发了《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实施方案》(三政办〔2021〕5号),要求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依据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产业集聚区国土空间规划,遵循省定的工业用地“标准地”亩均投资强度、亩均收入、容积率等主要控制性指标,织密产业集聚区用地政策“一张网”,妥善处置闲置土地,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目前,市产业集聚区已积极引入汇盛铜业年产23万吨铜精深加工和中科锐光年产400万片功率晶圆与10亿支功率器件封测项目,分别盘活了亿龙机械和海关查验场的闲置土地。
下一步,发展改革部门将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指标招引落地项目,通过引进项目加快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建设高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为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实现“腾笼换鸟”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市城市管理局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75号提案《关于在崤函小学门口新建天桥并加强过街天桥管理》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6日
一、关于6座过街天桥环境卫生管理责任问题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在市区共修建了6座人行过街天桥,分别为崤山路外国语小学人行天桥、市中心医院人行天桥、外国语中学人行天桥、黄河路新世纪百货门口过街天桥、黄河路与六峰路过街天桥、六峰路与和平路过街天桥。位于黄河路新世纪百货门口的过街天桥由中国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承建,建成至今由该局负责日常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其余崤山路外国语小学等5座过街天桥建成以后,建设部门并未向管理部门市城市管理局移交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出现管理空档期。
二、空档期过街天桥环境卫生管理与市民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一)制定过街天桥雨雪天气环境卫生应急预案,保障市民出行安全。为保障市民群众的安全出行,市城管局高度重视崤山路外国语小学等5座过街天桥的恶劣天气环境卫生和安全出行问题,制定过街天桥雨雪天气环境卫生应急预案,义务组织环卫工人做好过街天桥的雨季积水清理与冬季融雪除冰工作,保障了市民的安全出行。
(二)节假日以及“一节一会”等重大活动环境卫生保障工作。节假日以及“一节一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市城管局积极主动维护过街天桥的环境卫生保障工作,义务出动环卫工人实施清扫保洁工作。
三、加大过街天桥市容管控力度,确保天桥整洁有序
安排执法支队将过街天桥作为日常市容管控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巡查的力度和密度,对天桥上的占道经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并按照“721”工作法,以疏为主,劝导经营者进入市场规范经营,对屡次违反规定的进行依法查处、立案处罚,全力确保天桥市容整洁有序。
下一步,市城管局将积极协调建设部门接管过街天桥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核算清扫面积,落实清扫保洁人员,争取早日完成过街天桥的常态化清扫保洁工作。
市法院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84号提案《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建议》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10月27日
2021年以来,三门峡市两级法院坚持“向公开、规范和效率要执行质效”思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用心采取高效务实司法举措,巩固深化执行攻坚成果,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从严清除消极执行甚至违规执行等影响执行工作水平和群众感受的“顽瘴痼疾”,持续推进更高水平法治、诚信崤函建设,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抓关键、重协作,巩固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
始终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及时主动向市委和市委政法委汇报执行工作,积极争取各部门各方面各行业的支持帮助,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执行难题。4月28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长治主持召开了全市切实解决执行难部门协作联动机制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支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帮助解决执行工作难点堵点,凝聚上下联动、高效推进的强大合力,为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协作联动单位强化全局观念,积极主动配合,充分发挥职能集中、资源整合作用,协同推动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全力支持法院攻坚克难,沟通协调、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等执行联动协作机制有效运行,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逐渐形成。比如在杨帆申请执行张占武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湖滨区法院联合当地村委会,发动村民力量,消减执行阻力,连续奋战40个小时,圆满完成万吨矿石交付任务,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抓衔接、聚合力,全面推进执行手段多元化
着力破解查人找物难题,率先实行网络执行查控关口前移,在执行立案时迅即采取线上查控措施,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工商股权、交通工具、理财产品、保险等财产进行查询查控,立案的第一时间实现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打尽”。创新执行查控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深度应用辅助办案、提升质效作用,与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互联互通互助,与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共商共建共享,改变“登门临柜”的传统模式,实现对被执行人的土地、房产、交通工具、工商、保险、公积金、公民身份、婚姻登记等13项信息“点对点”在线查控,真正做到“一网查清”。探索建立执行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在减负去繁、提质增效上下苦功,合理设置繁案简案划分标准,优化“繁简程序”转换机制,快慢分道、先易后难、整体突破,进一步压缩案件办理时间,提高执行工作质效,实现执行案件快速反应、简易案件快执快结、普通案件精执细办。
三、抓质效、强震慑,全面推进执行攻坚常态化
始终保持对拒不执行行为的高压态势,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春雷行动2021”集中执行活动,以雷凌之势全面发力,用法律“铁拳”打出强制执行的气势和声威,用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进执行工作高水平运行,仅用34天时间出动警车1053余台次、投入警力2356人次,拘传533次,司法拘留307人,主动履行裁判义务383人,执结案件1278件,执行到位6.44亿元,推动形成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的生动局面。比如上海灿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申请执行亚丽英丽音乐俱乐部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中,市中院坚持将有效执行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前期摸查企业经营状况,全面掌握资金流动情况,主动对被执行人讲透法律、给够压力、用尽措施,力促被执行人当场履行义务。聚力“打财断血”,完善涉黑恶犯罪审判执行双向沟通机制,运行生效裁判执行“绿色通道”,扎实开展“涉黑恶犯罪财产刑”专项执行活动,执行到位金额5206.657万元,执行到位率98.71%,“黑财清底”工作有序推进。特别是陈子万等48人涉黑案件执行工作成效显著,市法院组建执行突击专班,专门赶赴重庆等地,采取集中人员、时间、地点的“三集中”工作方法,对涉案当事人及其家属名下的房屋、土地、存款、保险等财产信息进行全面梳理查控、逐人甄别排查,仅用20天时间走访当事人亲属、村委会100余次,发送查询请求260余条、查封房产26套、清缴案款4056.22万元、促使24名当事人财产刑执行完毕。
四、抓规范、强基础,全面推进执行管理精细化
制定实施执行规范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两公开三管辖一保障”执行长效机制建设,交叉执行、指定执行案件210件,执行到位1875.32万余元,彻底整治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等执行乱象,促进执行工作高效运行。加强终本案件管理,严把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认定关、恢复关”,适时开展回头看、回头查,活用执行强制措施,深查涉案财产线索,尽快兑现胜诉权益。完善“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管理机制,市中院执行团队发挥协调指导优势,加大执行质效通报分析力度,定期深入基层法院检查、监督集中清收案件执行情况,出面协调大案难案,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辖区各基层法院执行局发挥主力军作用,认真研判财产线索,及时筛选排查重点案件,逐一研究制定执行预案,做到一案一策、因案施策,确保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存盲点,管案、管人、管事不留死角,实现执行工作依法有序推进。强力推行律师调查令,签发律师调查令452份,有效反馈调查信息37份,帮助执结一批疑难案件。
五、抓日常、转作风,全面推进执行理念现代化
主动融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局,认真分析影响“执行合同”指标因素,切实加强对涉众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解决,集中优势力量攻坚突破,清理久执未结积案120件,执行案件平均用时大幅度压缩至83.91天,真正让人民群众得益于执行、受益于执行。深入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精准服务“六稳”“六保”,灵活运用执行强制措施,优先采取债转股、分期执行、执行和解等方式,维持欠债企业或资金链断裂企业的生产经营,坚决杜绝“结了一个案件、垮了一个企业”现象发生。健全完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激励机制,主动恢复无偿债能力、无故意规避执行的企业家信用,及时屏蔽被执行企业失信信息158条,依法解除限制高消费1405人次,适时通报给各联合惩戒单位解除惩戒措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六、抓过程、强宣传,全面推进执行工作公开化
全面启动节点短信推送,将立案、查控、拍卖、案款到账等22个关键节点信息实时推送给权利人,切实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累计发送节点信息31997条。聚焦司法宣传与执行公开一体化目标,拓展延伸执行宣传触角,灵活运用电子屏幕、宣传标语、流动宣传车辆等载体,用好用活传统平面媒体和网络自媒体,以更接地气、更加鲜活的宣传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展现执行工作动态,展示干警执行行为,消除社会公众误解质疑,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院为实现当事人胜诉权益所付出的努力,增强群众对执行工作的可接受性,减少涉执信访案件发生。杨帆申请执行张占武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湖滨区法院全面公开、全程直播法官执行案件过程,15万余人次实时见证“执行交付万吨矿石案”,“官民”线上互动交流、法官现场答疑释法数千余次,得到了涉案当事人认可,赢得了人民群众肯定。着眼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持续推进执行工作与网络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积极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设《带你去执行》专栏,集中展示全市法院执行行动的新亮点、新成就,短视频累计阅读量超3141万次,20万余人线上“围观”执行,20.2万人留言点赞,微信、微博同步刊发执行信息100余条,压缩了失信被执行人网络生存空间,营造了“尊重执行、理解执行、支持执行”的良好氛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七、抓廉政、转作风,全面推进执行队伍现代化
注重执行队伍司法能力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执行队伍整体素质和执行工作水平,切实做到敢执、善执、真执、智执。坚决从严治党治院,深化“重教严管就是厚爱”理念,硬起手腕整治执行队伍作风,全面推进执行案件“一案双查”,以零容忍的态度全面查纠问题瑕疵案件、严肃处置违纪违法干警,切实把正风肃纪、常管长严、真管真严始终坚持下去,铸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硬核队伍。
中共三门峡市委组织部对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86号提案《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重视存量人才持续培养的提案》的答复
答复时间:2021年8月13日
一、我市人才工作情况
近年来,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人才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为抓手,以集聚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创新方式引才、打造品牌育才、搭建平台兴才、优化服务留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拓宽渠道,大力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一是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18年以来,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两批143个,柔性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280名,实施人才项目81个,市县财政扶持5700余万元,带动投资31亿元。眼科研究院、波裂解城市生活垃圾、环保石头造纸、高分子絮凝剂、铝合金汽车薄板等一批高水平人才项目落地见效。今年,第三批人才(团队)项目通过评审27个,目前正在加快对接落地。二是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和“人才回归”工程。广泛开展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接活动,目前与我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院校达到120个,建成了中科院黄河金三角技术转移中心、陕西高校联盟河南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引进了留美博士后党亚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柴松波等高层次人才,有力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是实施“名校英才来峡”计划。完善人才办、编办、人社局“联审联批”机制,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2020年全市事业单位引进优秀青年人才311名,有效缓解了全市民生、科研等领域高端人才缺乏、优秀青年人才断档等突出问题。
(二)打造品牌,培育壮大本土人才队伍。一是主动衔接省重大人才工程。2020年我市成功入选“中原英才计划”人选6名,入选人数在各地市排名靠前。今年组织申报“中原英才计划”人选11名,筛选上报河南省优秀专家人选4名。二是扎实推进人才培育六项工程。制定拔尖人才领航工程、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名家培养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等六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对入选人才设立工作室最高可给予50万元扶持,最高每年发放生活补贴12000元,支持人才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攻关,着力打造人才培育系列品牌,引领、辐射、带动各行业领域人才培养。拟于近期全面启动六项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加大人才奖励激励力度。开展市拔尖人才年度考核、引进人才专项考核,落实津补贴。举办全市拔尖人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拔尖人才政治理论水平和引领带动能力。
(三)创新载体,搭建人才干事创业舞台。一是加快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项目、开发区创新科技大厦项目,打造我市人才集聚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即将动工建设。开发区创新科技大厦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目前主体已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计划年底前投入使用。二是全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组建“研究院+公司”双平台组织架构,打造科研项目“牵头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人才“蓄水池”。目前,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已成立,正在步入正常运转。三是加快人才工作联络站建设。依托驻外机构、办事处、商会建立人才工作联络站,西安、洛阳工作站已建成,北京、上海、深圳、郑州4个工作站正在筹建。
(四)夯实基础,持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一是高标准建设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成立正县级规格的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建成面积达1700平方米的集公共服务、洽谈合作、培训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体。二是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出台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办法,加大统筹规划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年底前市本级人才公寓可达到750套(迎宾瑞景项目390套、迎宾花园五期360套)。三是创新人才服务方式。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在医疗保健、文化旅游、公共出行、住宿餐饮、金融服务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目前持卡高层次人才150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的力度、广度、深度还需提升。“1+8”人才政策与周边先进地市相比,政策的覆盖面、精准性、创新性、竞争性、突破性有待进一步拓展。人才引进的覆盖面有待拓宽,尤其是对产业急需本科层次、技能人才等实用性人才,对乡村振兴人才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本地人才培育扶持力度不够。还存在重增量轻存量、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对本地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奖励激励支持措施少,尤其是对青年人才的发现、扶持针对性不够,不利于激发本土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三是人才科技基础还比较薄弱。全市仅有两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和层次还不高。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创新创业大厦、科技大市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处于建设或起步阶段,承载能力较弱。科技金融发展比较滞后,有支配权的基金数量少、规模小,支持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四是人才管理服务水平还需提升。在引进人才购房补贴、人才公寓保障等方面需要加强;引进人才的平时考评、年度考核、退出管理,本地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的年度考核、届期考核等机制还不健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着力打造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量体裁衣”导向,聚焦人才“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更加突出需求导向,扩大人才引进覆盖领域,兼顾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更加突出精准性,在安家补助、项目扶持、税收补贴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增强人才政策针对性;更加突出全方位,在人才公寓建设等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形成“一条龙”服务保障机制,以最好政策、最高荣誉、最优服务吸引集聚优秀人才。整合打包人才、产业、税收、科技、招商等各方面政策,打出最有效的“组合拳”。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深化“人才+项目”模式,创新“揭榜挂帅”等方式,改进人才项目研判机制,精准引进实施高水平人才项目,持续跟踪支持优质人才项目,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
二是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系列工程。强化“以用为本”的人才开发理念,在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万人计划”、省“中原英才计划”、省招才引智大会等重大人才工程的同时,精心谋划、扎实推进我市重点人才工程,深化院地院企合作、“人才回归”工程,重点推进我市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中科院、西安高校联盟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关系,大力实施柔性引才,形成“借梯登高”的人才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名校英才来峡”计划,引进企事业单位当前急需、长远必需的优秀青年人才。推进拔尖人才领航工程、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名家培养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多层次、多主体、梯次化、大规模培养人才,形成高端引领、梯次布局、选育结合、部门联动的人才培养格局。
三是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载体环境。强化人才平台建设,激发活力兴才。加快产业研究院建设步伐,打造科研项目“牵头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人才“蓄水池”。强化机制创新、集成创新,用好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有企业身份优势,招聘专业人才,委派到企业工作;探索用好人才编制,对于企业难以引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给予事业编制身份,派遣到重点企业工作,破解企业引才难题。加快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开发区创新创业大厦建设进度,着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人才集聚、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扩大人才工作联络站覆盖,不断延伸招才引智“触角”。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管理、使用长效机制,持续改善人才安居条件。围绕“全市标杆、全省一流”的奋斗目标,优化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功能,完善高层次人才“一卡通”“一热线”服务,促进线上线下人才服务融合发展,打造服务人才的主阵地和枢纽平台,提升人才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
四是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人才体制机制。强化“人尽其才”理念,力争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人才考核、奖励激励、退出管理等机制。推动人才向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人才在一线增长才干、建功立业。用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基金的撬动作用、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多元高效的资金保障。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落实关心关爱措施。强化县(市、区)人才工作机构建设,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持续深化人才工作领域“效能革命”,用最浓烈的情怀、最贴心的服务、最扎实的作风,为人才提供“天使式”“保姆式”服务。加强人才工作和优秀人才事迹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