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河’‘文’‘山’‘农’ 做好五篇大文章”系列综述之一 创新制胜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
8月17日,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召开。全会指出,要突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大文章,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新篇章。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新’‘河’‘文’‘山’‘农’做好五篇大文章”系列综述,全面阐述我市在做好“新”“河”“文”“山”“农”方面进行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果。敬请关注。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指出,要突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大文章。
五篇大文章,“新”字当首,创新先行。
创新是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根本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我们必须走好的“华山一条路”。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站位全国全省大局找定位、找坐标,聚焦重点,把握关键,持续深化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让创新发展成为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大方向、主旋律、最强音。
一项项创新实践结出丰硕的成果。目前,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带动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河南省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89个,创新氛围日趋浓厚,创新成果日益凸显。
何季麟院士领衔的高纯镓、铟、硒关键金属材料等一批中试项目落地,柴立元院士领衔的高纯砷制备项目启动产业化应用,何满潮院士领衔的NPR新材料项目实现落地即投产……
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2020年的各1家,分别增加到10家和64家,带动规上企业研发覆盖率达到73.9%;今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支出同比增长70.5%,高于全省39.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今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将达2.4%以上。
8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实干笃行·大省勇担当》专栏以《跨越6微米“大山”联合攻关技术迭代》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我市铜箔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的喜人成就。
一个个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在项目工地、在产业园区、在生产车间、在研发基地……创新星火燎原,闪耀崤函大地。
在灵宝市,国投金城冶金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矿渣进行综合冶炼。河南万贯实业有限公司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打造无人生产车间。
在卢氏县,围绕食用菌深加工领域,以市场为主导、以创新为驱动,培育出了一批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相继开发出系列产品。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中原黄金冶炼厂研发人员依托省级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从废弃矿渣中提取到关键金属。
在陕州区,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年产6万套车架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全力打造世界先进的专用车绿色智慧工厂。
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河南布科思机器人有限公司攻克定位导航及模糊识别等关键技术,研发的室内导航系统精度达到1厘米以内。
在湖滨区,易事特集团新上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以“新能源+储能”为核心,前瞻式布局风电、光伏、钠离子储能、空气能、充换电等新产业。
在渑池县,河南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只有不到70名一线员工,每个月却能完成700多万块锂电池的生产,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技术,效率是传统工厂的几倍。
在义马市,瑞能化工有限公司创新发明专利20余项,只需在中控室显示屏上简单操作,所需配料即可精准投送;鼠标轻轻一点,200余种产品精准产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我市坚定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厚植创新土壤,打造一流生态,以创新破局求变、以创新赋能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更充沛、动力更强劲。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做好“新”的文章,我们坚持“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的创新路径,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蝶变。
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事业为保障。我们围绕打造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聚焦“8+6”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一产一策”“一链一策”,精准绘制产业图谱、人才图谱、创新图谱,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拓展“1+8”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富集区对接;深化拓展柔性引才方式,布局一批“人才飞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作用,加快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狠抓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三大改造”全覆盖、“智改数转”全覆盖,滚动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和10亿元产业基金,引导规上企业做到“四有”,即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科技创新领域容错纠错办法,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开辟发展新赛道,抢占发展制高点。我们重点抓好创新平台的实体化运转、科学化运作、高效化运营。高质量推进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转、深化拓展“管委会+理事会+公司”“团队+项目”“基地+企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运营模式。坚持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孵化平台等一体化协同,建设功能齐全、开放共享、机制灵活、供给有效的中试基地,建设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慧岛”和“双创”基地。运用市场机制,强化资金运作,加大天使、风投、创投等基金引育力度,持续完善“人才贷”“科技贷”,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条。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破题”协同机制,综合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方式,攻克“卡脖子”难题。
讲效率、重效益、求效果。我们重点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全力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增强创新赋能效果,实现更多科技专利、产品商标、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实现高效益。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不竭源泉,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我们按照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恒于创新,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蓄势赋能高质量、高效率、高成长,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活力,聚合创新澎湃动力,努力形成“创新制胜”的崛起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