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培优育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传统产业优势再造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是强链补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以“黄、白、黑”等传统产业建圈延链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培优提质建立竞争优势,深耕细作抢占市场先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目前,全市新材料和装备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从2020年的均为1家分别增加至60家、8家,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1%。
以创新提能级,持续强化梯度培育。明晰发展路径,制定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等12个重点产业“一链一图谱六清单”,以材料、器件、装备、系统为导向,瞄准重点领域,加大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对接招引力度,加快构建万亿引领、千亿提升、百亿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加大引导扶持,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百分制评价,筛选发展能力强、具备核心技术的后备企业;每年设置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三大改造”,累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实施72个改造项目,总金额1.2亿元。集聚科创资源,发挥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超纯矿物新材料实验室等旗舰平台作用,聚焦关键金属提取与纯化、纳米矿物材料制备和应用等方向,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六基”短板;推动高精铜箔产业研究院、数字能源储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82家企业研发中心扩量提级,通过奖金分配、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效益奖励等措施,创设小试、中试基地。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拥有一类知识产权206项。
以特色强产业,全力攻坚卡位入链。推动铝产业延链补链,依托中国宝武三门峡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组建铝产业联盟,强化铝合金企业合作,建设铝质汽车零部件和铝型材生产线;引进特种氧化铝领域单项冠军,推动氧化铝产品多元化发展。加速材料工业直道冲刺,设立规模2亿元铜产业投资基金,配套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承接产能转移;抢抓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上游”打造年产能超100吨的金属镓生产基地,“中游”发挥技术优势生产新型光学镀膜玻璃、半导体外延MO源新材料等产品,“下游”建设光电半导体产业园,补齐芯片切割、测试、分装环节,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推动装备制造换道领跑,实施零部件战略伙伴计划,围绕12个关键需求点搭建政企对接平台,深入配套对接,在液压泵、铝合金轮毂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量仪企业整合重组,成立量仪集团,打造三门峡量仪品牌。
以服务优保障,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共建产业生态,发挥龙头企业“链主”的领军和生态整合作用,以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引领型项目为纽带,与下游中小企业共建联合体,打破企业隔阂,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成立铝基高新材料、新型铸造用材料等3家产业联合体,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28家参与共建。汇聚金融活水,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对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提供信贷支持150.26亿元;组织“专精特新”企业赴深圳资本市场学院开展对接辅导培训,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施智转数改,组织专家团队上门对接,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推进企业内网升级;已通过平台发布工业品1784个、供需对接320项,推动数字化改造企业160余家,力争至2025年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0%以上,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