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三门峡要闻 > 正文

以人大之为,助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发布时间:2024-09-20 08:15    文章来源:三门峡日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五年来,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黄河重大战略实施,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问题导向,认真谋划、积极作为,主动与毗邻的“三省三市”共同构建黄河金三角区域地方人大工作协同机制,努力守护黄河安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一、重立法,夯实推动实施黄河战略的法治根基

  坚持立法先行。法规是刚性的规范,具有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自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已经颁布实施了9部地方性法规,其中5部是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立。保湿地,出台了《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这是新赋权的273个设区市中首部对单一物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护水源,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重要指示要求,出台了《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三门峡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黄河流域三门峡段天蓝水清岸绿筑牢法治屏障。守遗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制定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为进一步擦亮“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品牌提供法治保障,也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贡献了人大力量。

  做好普法宣传。每部地方性法规实施前,市人大常委会都要组织82个代表联络站、34个立法联系点、8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之际,市人大常委会于当日对其宣传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为更好宣传贯彻法律营造良好氛围,以此带动社会各界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运用群众乐于参与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普法宣传,为法规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群众基础。

  抓好法规实施。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积极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对法规实施情况开展监督并做好立法后评估,确保法规的实施效果。在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之际,组织对其一年来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认真落实法定职责,提升实施成效。同步对《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条例深入实施、见行见效,为建设生态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机制,凝聚推动区域协作发展的三方合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和“更加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山西省运城市、陕西省渭南市商讨建立黄河金三角区域地方人大工作协同机制,凝聚三方合力,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年8月2日,运城市、渭南市两地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齐聚三门峡召开协商会,三地人大签订了《关于构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毗邻市(运城、渭南、三门峡)地方人大工作协同机制的意见》,并配套出台年度联席会商、联合调研、协同立法等6项机制。

  依据协同机制,三地人大将围绕立法、监督、代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聚焦黄河金三角毗邻城市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精准选题,加强立法协作;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黄河文化保护弘扬和传承等方面开展联动监督;围绕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举办代表履职经验交流会,组织三市人大代表集中开展异地联合视察调研,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并通过督办代表建议,更好推动党委关于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决策部署落实到位,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三、强监督,擦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聚焦区域发展定位加强监督。锚定“13561”工作布局和“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立足三门峡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精准监督。督促指导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编制了《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思路》等17个专项研究报告,印发了6个配套实施方案和30余项配套政策,构建形成了“1+6+N”政策体系,谋划项目1100多个。围绕更好服务保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省际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成立5个视察组,采取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的方式,开展两个轮次的专题视察,发现问题16个,提出意见建议21条,并跟踪督促解决。

  聚焦生态修复保护加强监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指示要求,打好监督“组合拳”,推动全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书写“绿色”答卷。今年8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询问,11个政府部门现场应询,实事求是报告生态保护的成绩和短板。对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工作评议,促使其贯彻好“四水四定”原则,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对中央、省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等开展监督检查,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连续8年听取和审议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狠抓污染防治,高质量办理好人大代表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助力夯实三门峡生态“绿色基底”。经过努力,全市湿地面积增加6800亩,天鹅栖息地增加了7个,野生鸟类增加了130多种,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小秦岭,昔日矿山开采的场景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81%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成为豫西地区一座集动植物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大之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安排3名主任会议成员,在全市“8+6”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兼任链长,为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听取和审议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全市科技创新等工作的专项报告,对全市转型创新发展工作专题调研,以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超纯矿物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铜箔谷等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为契机,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四、增福祉,彰显推动守护中华母亲河的人大之为

  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监督、代表等人大工作全过程,在推动增进民生福祉中彰显人大之为。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就聚焦乡村振兴工作展开,对农业特色产业情况、农村土地流转、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情况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作出关于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决定,发挥涉农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变、农村产业振兴和乡村宜居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推动建设了沿黄乡村示范带,带动87.5%的沿黄村庄形成特色种养专业村,沿黄9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数18%,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促进黄河文化传承。对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开展专题视察,推动讲好“黄河故事”,着力打造中国考古学圣地、仰韶文化城市地标,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增添力量。推动建设了240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将沿线的景区、村庄、高标准农田等串联起来,展现了一幅“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天鹅”的美丽画卷,实现了一川清流、两岸锦绣的生态之变。推动开发了“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等8条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使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在新时代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