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促蝶变
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较五年前增长139%,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2%,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曾经的“黄、白、黑”,如今的“绿、智、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市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的“三门峡路径”。
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市深谙破局之道,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按照“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的创新发展路径,强化科技供给,打造科教强市,加速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
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压延铜箔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应用,被誉为“地表最强橡皮筋”的NPR新材料技术性能属于国内外首创,宝鑫电子4.5微米单卷7万米超长极薄铜箔全国第一……越来越多的三门峡“黑科技”闪耀全国舞台,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市强力实施高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安排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3亿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完成率居全省前列。
同时,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5项,立项科技攻关项目59个,软科学项目40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3.24%,进入全省“第一梯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7%,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针对创新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我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政企政银合作平台,创新设立“人才贷”“科技贷”。今年以来,“科技贷”业务整体备案金额突破4亿元,实现1000万元财政资金放大40倍的乘数效应。此外,建立奖补资金直达企业机制,“真金白银”兑现对企业的承诺。
截至目前,我市已发放“三大改造”财政奖补资金3.1亿元,协调全市银行机构投放贷款36.7亿元,支持780家企业实施改造项目1363个,改造设备28万余台、产线5000余条,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43%以上,降低成本15%以上。
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需要,我市坚持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孵化平台一体化构建,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带动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河南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依托院士产业园这块“金字招牌”,NPR新材料、无氨氮钼清洁冶金等18个中试与产业化项目相继落地,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市持续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10个,与12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施“崤函英才计划”,探索柔性引才模式,帮助企业“异地筑巢”,目前已在北京、西安建设“人才飞地”11个,有效破解中小城市招才引智难题。近年来,我市先后柔性引进院士57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1个、高层次人才740名、实施人才项目240个,能源与环境(三门峡)国际联合实验室、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永久落户,初步形成“人才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转型”的良好态势。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0%、15.5%、13.1%、13.0%……崤函大地活力迸发,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