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青山铺画卷 ——“新河文山农 崤函谱新篇”系列报道之四
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
山是三门峡的自然宝库与天然屏障,有着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资源要素,是生态强市的重要支撑。保护利用好山体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三门峡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绿色转型创新发展,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锚固绿色基底、厚植生态优势,让青山成为三门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保护山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我市以《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实施为核心,以“山长制”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在持之以恒做好山体资源高质量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印发出台了《三门峡市山长制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三门峡市山体保护专项规划》,将山体保护工作纳入《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全山体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监督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山长制”。
发布实施《三门峡市山长制山体巡查工作制度》《三门峡市山长制考核制度》《三门峡市山长制市级会议制度》《三门峡市山长制信息公示制度》,全面建立市、县两级“山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健全保护机制、强化考核管理,统筹做好山体保护工作。
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全市共设立四级林长3331名,聘任护林员6270名,实现了森林资源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全市各级林长共巡林18.3万余次。设立林长公示牌684块,在全省率先实现信息扫码线上查看,初步做到巡护管理智能化。
推动“三单一函”落地见效,丰富“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等治林新模式,建立健全“林长+生态司法”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试点,持续推进“林长+警长”工作实践,设立“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生态修复和司法宣传教育基地,建立“林长+公安局长”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开展“清风”“网盾”等打击涉林和陆生野生动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有效确保了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安全。
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将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同时,提升天保公益林管护能力,全面做好435.6万亩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工作。
绿色矿山建设是做好山体生态修复保护,提升山体治理水平的必要举措。
在《三门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构建“一带、两屏、十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700余平方公里,推动涉生态红线(保护区)内采矿权全面退出,退出矿区面积130余平方公里,扛稳了生态屏障责任。
严格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步伐,持续推进矿业科技创新,加大技术、装备、工艺等完善升级力度,推动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先后开展生态修复及绿色矿山建设“春霖行动”、矿山生态修复“清源行动”、全市矿山治理攻坚战“绿剑行动”、矿山综合治理攻坚暨“秋风行动”,2019年至2023年年底共治理7.15万亩。全市22家矿山企业建成绿色矿山,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6家。
2024年,我市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攻坚年”行动,将完成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总量7034亩,实现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清零。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协作联动,积极推动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持续开展打击“洗洞”盗采金矿及废弃矿洞矿坑专项整治行动,推动矿产开采秩序进一步规范,矿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矿业布局更趋合理。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排查矿洞矿坑3662个,其中合法坑口178个,废弃坑口3484个(全部封堵)。排查金矿坑口2644个,其中合法坑口178个,废弃坑口2466个(全部封堵)。
建设三门峡露天矿山智慧监管平台,“电子界桩”对越界开采行为实时报警,“一张屏”随时查看全市露天矿山的生产情况,实现了对露天矿山的全天候动态监管。
创新治理技术,提升矿山治理水平。按照“领导+专班+专家+专业”要求,组织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水利、林业等领域专家驻点指导,研究制定《三门峡市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导则(试行)》《三门峡市矿山生态修复树种草种推荐名录》,高标准做好“清渣、降坡、引流、复绿”等重点工作,首创“剃头+束腰+垫脚”治理模式和“蜘蛛人”植树复绿模式,为破解行业难题提供三门峡经验。
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讲理由、不谈条件、不计代价,通过强力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11家矿权企业全面退出,1000余个坑口全部关闭封堵,累计处理矿渣2586万吨,拉土上山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治理恢复面积143.5万平方米,森林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优化。
如今,风景如画的小秦岭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小秦岭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2023年,“河南灵宝小秦岭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和“河南三门峡黄河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
全市森林覆盖率50.7%,居河南省首位,负氧离子含量在每立方厘米3000个以上,是黄河流域唯一全域“天然氧吧”城市。绿水青山带来城市清新,为“黄河明珠”引来了白天鹅,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擦亮了生态三门峡名片。
依托小秦岭资源禀赋,建设小秦岭动物科普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展馆、植物科普园,联合周边乡镇村组和群众,开展生态科普研学,近年来先后接待500余批2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灵宝的苹果,卢氏的食用菌,义马的大樱桃,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明清古枣林……从黄河沿岸到山地丘陵、从设施农业到林下经济,特色农业成为三门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引进中原学者工作站为我市林业科研提供新引擎,运用河南省杜仲组培育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开展杜仲组培育苗技术攻关,辐射带动周边培育杜仲新品种300亩,推广种植5000余亩。
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累计达到397.82万亩。建设完成省级财政林下经济补助项目3个,组织实施2024年中央财政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项目4个、省级财政国有林场生产扶持项目2个。
以绿为笔,方能绘就生态发展蓝图。持之以恒做好山体保护工作,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才能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造福群众的“金山银山”,擦亮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