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头”,更有“赚头”—— 走,赶大集!
“以前我常去陕州区赶集,现在市区的集会也热闹,逢九是三门峡国际商贸城集会,逢二可以去三门峡国际文博城赶集。”家住三门峡市区的姜阿姨对赶集情有独钟,她边看日历边说,“今天是3月19日,正好有集!”说罢,经过简单准备,姜阿姨便坐上公交车出发了。
与姜阿姨一样,赶集是很多人回忆里别有滋味的一个片段,但随着城市化突飞猛进,许多都市人与赶集已相隔日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各地各部门纷纷打出“组合拳”提振消费。在我市,一个个新兴的城市固定集会,不仅支撑起一户户普通人家的生计,也构建起新的城市消费场景。
3月19日上午9时许,三门峡国际商贸城北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已经摩肩接踵。从瓜果蔬菜到花卉盆栽,从秋衣袜子到厨具眼镜,从零食蜜饯到特色小吃……炸糖糕1.5元一个,炸麻花2元一根,小盆栽5元一盆,“新鲜”“便宜”“花样多”是大多数顾客认为最能概括集会的关键词。
集会里还有一些特别的摊位,民间手艺人各怀绝技,闪亮登场。郭长江今年72岁,他的摊位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图样各异的葫芦烙画,遇到感兴趣的顾客,他便热情介绍烙画的制作过程。在大营麻花摊位上,焦宵波和刘博两人默契配合,面剂子在焦宵波手中快速拉抻抖动,经过几次摔打、对折、揉搓,敦实可爱的麻花成型下锅,刘博在一旁负责炸制,不需多时,麻花便可出锅。支付2元,收获的不只是一根香酥可口的现炸麻花,更是传统制作技艺带来的视觉享受。
赶集有“看头”,更有“赚头”。当天,一家红薯凉粉摊位的顾客络绎不绝,摊主郭虎东翻炒凉粉的手一刻不停歇,他说,一盆凉粉差不多20斤,销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二三十盆。卖大营麻花的焦宵波和刘博本来也都有自己的店铺,两家店组摊来赶集,看重的就是集会人气旺,能多个渠道提升麻花销量。
人流量大,是集会最吸引小商户的地方。而办在商场外的集会,带热的则是整个商场。“每逢集会,商场内的人流量也会增加约1000人次。”三门峡国际商贸城运营商管部负责人张勇介绍,最初决定办固定集会,就是希望通过延伸业态带来更高的人气。逢九固定集会自2024年7月开始举办,此后人气不断提升,随之又吸引了更多商户和顾客,“小集会”与“大商场”相得益彰。
一集连万家。“土里土气”的集会折射出的,是传统集市经济的蓬勃生机,更是相关部门对民生的尽心服务。
3月12日,首场“文博城逢二集会”在文博城西广场热闹开市。作为“高大上”的城市地标,文博城和“接地气”的乡土集会能碰出怎样的火花?
走进“文博城逢二集会”,粮食蔬果、工具农具、小吃副食、日用百货等产品琳琅满目,熟悉的烟火气、浓浓的乡土情在集会间涌动。市文博城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高伟介绍,在招商方面,集会秉持助农、便民的原则,优先引进农产品、日用百货、特色小吃等领域商户,帮助周边乡镇农户销售自家产品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便捷的购物服务。
“我们平时喜欢带孩子来文博城这边的广场玩,还会去市科技馆看看,现在有集会就更好逛了!”市民刘欣然逛完集会后感慨,生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少赶集,这个集会城市居民也能就近体会接地气的快乐,点赞!
接地气,便能聚人气。3月22日,第二场“文博城逢二集会”如期举行,本场集会设置摊位近300个,较首场增加约80个。恰逢周六休息日,许多年轻人也带着一家老小开启吃喝玩“一站式休闲”,几乎每个摊位都被人群挤得满满当当。在这里,更加宽敞的场地既保证了丰富多样的摊位,又有足够的人群活动空间;免费停车场、公共厕所、休息区等完善的配套设施,也给赶集的市民和商户带来更多便利。
高伟表示,文博城不仅是举办重要会议和大型会展的场所,更是贴近市民、服务市民、促进消费的综合性场所。举办接地气的集会,让更多市民走进这里,真正实现文化与生活的融合,这也是“文博城逢二集会”的独特魅力。
凑热闹,逛“文化”……曾是农村“标配”的集会,时下已成为城里人的休闲新去处,这是传统集市经济的回归,更是创新业态的延伸。如今,乡土集会正以灵活的形式和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