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两会丨2023年重点抓好这八个方面工作, 生产总值增长达7%以上
1月4日上午,三门峡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张斌 郑帅/图)
在1月4日召开的三门峡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范付中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提出,2023年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范付中作政府工作报告(张斌 郑帅/图)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三门峡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
范付中作报告时说,三门峡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加快推进2023年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40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24个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项目、18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6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同时,提振传统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消费,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引导家政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满足群众各种生活需要;借力“中央财政+地方补贴+企业折扣”组合模式,优化消费券发放工作,力促城市消费回暖;实施农村家电升级行动,加大补贴力度,激活农村消费潜力。
持续推动国家级铜加工贸易平台做大规模,争取铜精矿“保税混矿”业务试点、保税物流中心、铁路临时开放口岸等平台尽快获批;加快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报批进度,积极争取进口铜精矿属地检,打造带动区域、辐射全国的开放高地。重点支持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展会,多渠道抢抓订单,指导中原黄金、国投金城冶金、宝武铝业等更多企业用好RCEP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做大引领性企业。突出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提升龙头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强稳盘子企业。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机制,逐步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良性氛围,确保“四上企业”新增400家、总数突破2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新增200家、总数突破700家;做精创新型企业。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持续走好“专精特新”之路,打造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确保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20家以上,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新增5家以上。
全力提升创新能力。走好“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报告指出,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各50家,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夯实行业领军地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另外,完善提升“1+8”人才政策体系,让各类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探索灵活多样引才方式,强化与郑洛西、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富集区对接,加强与名校、名院、名所合作,建设一批人才飞地、人才联盟、人才联络站。
加快平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推进三门峡基地全面运行,实现NPR新材料项目产业化。加快推进黄河地质演化博物馆、河南省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
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报告指出,三门峡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以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引领,聚焦关键金属产品高纯化、价值高端化、产业高级化发展方向,坚持“育龙头、拓链条、强突破、建平台、壮集群”发展路径,把三门峡打造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
以“专精特新”为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企业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专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建立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立足三门峡市特色农产品规模优势、绿色优势、品质优势、标准优势,坚持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培育体系、形成规模、打造品牌,持续抓好果、牧、烟、菜、菌、药等六大特色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强化要素赋能。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做大“1+N”工业互联网平台,确保年内4300家企业实现上云,实施100个以上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项目,实现云网融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全力建设精品城市。坚持规划引领、区域融合、片区突破、体系支撑、功能完善和特色塑造,充分发挥片区的功能性、支撑性,形成中心辐射、两翼赋能、五区发力、同步转型的发展新格局。
三门峡将构建“一核四区三组团”空间格局,使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更优化、产业布局更合理、城市更新更科学,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
在推动区域融合方面,持续推动湖滨区、陕州区、开发区、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规划、产业、功能、设施、服务衔接互融,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融合新格局。湖滨区持续发展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城市服务功能,繁荣核心商圈,打造中心城区“龙头”。
在强化体系支撑方面,加快三门峡至洛宁、灵宝至永济(豫晋界)高速项目,争取年内开工,启动沈丘至卢氏、永城至灵宝高速项目前期工作;紧盯连霍呼北联络线东延、观音堂至夏县、灵宝至丹凤3个高速项目,争取纳入省高速公路网。同时,加快国道209王官黄河大桥、崤函大道、东环路、新国道310连接线、省道245商务中心区段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上官路、岭一路等5条断头路连通工程,构建贯通、链接、循环、便捷、顺畅的现代交通网络,让城市畅通无阻、群众出行便利。
三门峡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完善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另外,充分利用清水黄河的有利条件,加快市域水系联通工程建设,塑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河在城中、城在河中”的城市生态新格局。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三门峡坚持用绿色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统筹化理念实施乡村建设,全力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投资27亿元灵宝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12.8亿元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10亿元灵宝香菇产业集群、投资4亿元义马清风山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推动优势特色农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支持义马市、灵宝市、卢氏县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仰韶镇等19个乡(镇)创建省级示范乡(镇),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持续提升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突破4600家、4200家,促进农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全力深化黄河战略。倾力守护绿水青山,坚决保障黄河安澜,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报告指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在生态保护、河道治理、固岸护堤、泥沙清淤、矿山修复、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再谋划、包装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提升生态廊道功能。按照“标准化建设、多功能集成、多维度展示、高品质服务”理念,布局一批集体验、休闲、养生、养心、探秘、景观、营地、运动、民俗等功能多样的业态、设施,重点打造虢风驿站、函谷关驿站、赵里河驿站、东寨驿站、通天湖驿站等重要空间节点,持续提升廊道的功能性、融合性、特色性。
强化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车污染防治等标志性战役,力争PM10年平均浓度不超过78微克/立方米,PM2.5年平均浓度不超过4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249天,国家和省考核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另外,重点抓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门峡片区建设,通过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推动仰韶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虢国文化、天鹅文化、中流砥柱等标志性文旅品牌享誉全国,打造传承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地标。
全力改善社会民生。三门峡将坚持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继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在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方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以上。
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方面,新改建幼儿园、中小学22所,新增公办学位6000个,推动北环路小学、向青路小学、市技校改建等12个项目8月底前建成投用,启动实施三门峡市一高迁建、南山中学等项目,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优质均衡、布局合理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
在提质升级医疗卫生水平方面,围绕集团化建设,以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以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纵向整合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疗集团,充分对接乡村医共体,推动名院名医等优质资源下沉,形成“上下贯通、防治结合、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模式,真正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
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完善“社区+机构+物业+家庭”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养老服务向家庭延伸,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建设,新建1000张以上家庭养老床位,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户,培训养老护理员2500人。同时,加大农村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力度,推动42家乡镇敬老院转化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城乡、层次多样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康养紧密结合,加快推动康恒园医养结合、湖滨区养老服务中心、文旅智慧康养等8个医养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守牢民生兜底“保障线”,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成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最低标准调增工作,全面做好低保、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救助、帮扶工作。
全力防范重大风险。强化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主动仗,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报告最后指出,三门峡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工作重点由“防感染”转变到“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聚焦煤矿及非煤矿山、危化品、燃气、森林防灭火、消防安全、“九小”场所、建筑安全等重点领域,保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严格落实政府债务管理规定,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增加财力,兜牢“三保”底线。(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