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三政办〔2022〕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22日
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全面做好“十四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不断优化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优化科普供给,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着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厚植公民科学素质沃土,为我市实现“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基础支撑,为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4.2%,区域和城乡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普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拓展、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科学传播媒体融合程度进一步深化,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科普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现代科普体系更加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提升行动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加强各年龄段青少年科学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探究性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科学实验室、信息化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
2.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推动馆校合作提质增效。组织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减灾、防范邪教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大力开展课外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教育作为教师培训进修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将科学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外的科技辅导任务计入工作量,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对科技教学和课外科技辅导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教师在职称申报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农村学校科学教师培训,到2025年,完成农村学校专兼职科学教师培训280人次。
牵头部门:市教育局、科技局、团市委、市科协。
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体育局、农科院、气象局、妇联、社科联。
(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农村科普出版物和新媒体传播渠道,推进移风易俗、崇尚文明,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加强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阵地建设,完善农村科普服务体系。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注重提升革命老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文化进万家、防范邪教宣传月、崤函女性大讲堂、全民健身活动月、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种业科技、农机装备等科技文化知识。积极做好农村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科学普及。
2.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依托农广校等平台,按照“人人持证、技能农民”要求和“市级引导培训、县乡普遍轮训”原则,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持证高素质农民达到2万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会计、经营管理等人员和示范家庭农场主3年内轮训一遍。深化“乡土人才联络回归”行动,大力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加强乡村电商人才和乡村工匠培育,积极开展乡村人才比学赶超行动和典型选树活动。健全培养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到2025年,力争全市培养有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的乡土人才各1000名左右。
3.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支持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开设涉农学科和涉农专业,支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社会管理学院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依托重点实验室、星创天地、农科院、基层农技站等载体平台,广泛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实施科普及实用技术传播工程、“巧媳妇”工程等惠农工程和“青蔓乡间”“美丽乡村”“春雁行动”等专项行动。发展智慧农业新基建,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农业运营平台,依托“数字大脑”设置农业场景接口。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创建市级以上科技小院15个。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乡村规划建设等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逐步实现各级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科协。
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体育局、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林业局、农科院、气象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社科联。
(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到2025年,全市完成技能培训30.67万人次,18.53万人(含新增高技能人才7.4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66万人,技能人才达44万,中高级技能人才达35.2万人。推动企业职工全员培训,每年完成2.5万人次,发挥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围绕“十大战略”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委托大中专院校定向年培训1100人以上;支持职业教育扩大培训规模,年培训2.3万人次以上,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实现技能类职业(省定目录内)免费评价全覆盖。
2.开展技能竞赛,落实技能导向激励体制。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全市每年开展不少于100个职业(工种)竞赛,100场赛事活动。2025年前,市县两级全面开展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支持优秀技能人才参加世赛、国赛、省赛高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行业、部门、企业举办市级职业技能竞赛。
3.开展产业工人科普教育活动。督促企业执行《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健全培训制度,把科普作为职业培训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对重点岗位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发挥企业科协专业技术优势,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开展在产业工人中选聘中小学科学教师(兼职)活动。
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应急局。
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农科院、气象局、团市委、市妇联、科协。
(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统筹推动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整合卫生健康、教育、科技、宣传、民政、体育等部门和科协、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媒体资源和平台,针对老年人开展多方位全覆盖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结合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实施老年人科学素养促进行动。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将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纳入老年大学和社会大学学习课程,突出公益性,推动更多老年人接受培训。
2.广泛开展老年人科普宣教活动。充分依托老年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科普大学、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等场所设施,突出卫生健康、科学生活等主题,普及食品安全、防范邪教、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升老年人应急、预防诈骗和鉴别谣言等能力。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切实提高老年人运用数字技能水平。开展文体活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3.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科普资源供给。发挥老年协会、老科协、老年大学等组织机构作用,引导其加强老年人科教资源建设。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开发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各种科普资源,推进科普内容适老化改造。建立完善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开展满足老年人需求形式多样、精准多元的科普活动。
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
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体育局、总工会、妇联、科协。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养力度,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纳入党政机关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紧扣实施“十大战略”、深化“两项工程”、聚焦“十个专项”,分层次、分领域精准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持续用好“菜单式”“点单式”培训模式,采取“课堂+现场”方式,打造“实践课堂”,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知识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切实增强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调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重点加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
2.丰富学习渠道和载体。发挥“互联网+智慧党建”融平台优势,探索“云上党校”,运用好“学习强国”“科普中国”“河南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创新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育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优质科普资源的供给和覆盖面,丰富干部教育学习内容,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元化学习需求。深入开展科技科普教育,通过科学家精神宣讲、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以及实地参观考察科技场馆、科研场所、高科技企业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参加科技志愿服务,带头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科学素质要求,引导激励其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予以适当奖励激励。
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科协。
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林业局、气象局、团市委、市妇联、社科联。
三、重点工程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在符合条件的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将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科普成果在科研项目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在科技奖项评定中设定科普工作指标,将科普工作实绩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积极发挥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作用,推动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术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发挥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作用,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内容。
2.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支持和指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其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将科技场馆、实验室等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加强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学研究过程的宣传,推动产生一批质量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新建科技设施和设备要注重其科普功能的同步建设,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设施和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社会功能,引导支持企业建设科普展示馆,并向社会开放。
3.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发挥科技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一体两翼”重要承载者的作用,加强宣传为我市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服务人民、敢为人先、团结协作和甘为人梯的崇高理念,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作出表率。
牵头部门:市科技局、教育局、农科院。
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林业局、气象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科协、社科联。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增强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加强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打造科普“网红”。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普力度,增加科普内容的传播报道量。
2.推进科普信息化提升。打造“科普崤函”品牌,推进优质科普内容生产汇聚和传播服务。鼓励支持“科普中国”信息员通过微信、QQ、微博等广泛开展传播分享,推进“科普中国”在社区、校园、乡村的落地应用。
牵头部门: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
配合部门:市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卫生健康委、应急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农科院、气象局、总工会、团市委、市社科联。
(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加快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科技馆功能,支持引导县(市、区)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场馆。积极推动各级各类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均拥有1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
2.促进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实施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工程,统筹推进行业类、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发展,构建动态管理和创效激励机制,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协作机制。到2025年,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达到60个。鼓励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综合服务设施,拓展新建及现有基层服务中心的科普功能。推动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等建设内容。引导和促进公园、景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普及科普知识。推动青少年校外实践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各类培训基地和文化场所等拓展科普服务功能。
牵头部门:市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应急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林业局、农科院、气象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社科联。
(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协同推进应急科普。坚持平战结合、协同联动,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全面推进传染病防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自救等主题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将应急理念和知识融入日常科普内容,利用防灾减灾日、气象日、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读、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科普宣教活动。
2.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主要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坚持“全域化布局、项目化实施、制度化管理、品牌化打造”的工作思路,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行动,鼓励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安全、健康、环保进社区等活动,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和市级科普示范社区评选活动。
3.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双创活动周、防范邪教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市场监管科普宣传周、社会科学普及周、安全生产月、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活动月等活动。组织开展健康科普行动、巾帼双创行动、科学大讲堂、科普公开课、科普巡讲、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等活动。
牵头部门: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应急局。
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文化广电旅游局、体育局、林业局、农科院、气象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社科联。
(五)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1.构建科普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国家和市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科普人才发展纳入各级各类各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完善动员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积极性。加大面向各领域各层次科普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推动开展科普传播职称评审,打通科普传播人才职称晋升通道,探索建立省科普优秀作品直报市科技进步奖的“绿色直通车”机制,将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绩效纳入考评指标,为科普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2.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等科技机构的作用,搭建科普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科普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等作用,引领带动中小学自然科学类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等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新媒体科普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遴选一批科普专家,发现、培养一批科普达人,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
3.大力发展科技志愿者队伍。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教师、媒体从业者、高校学生、社区工作者等参与志愿服务行动,提升科技志愿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志愿服务在青少年、农村、社区科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到2025年,发展科技志愿者1000人。
4.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科技共同体优势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双边多边交流合作。
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科协。
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文化广电旅游局、应急局、林业局、农科院、气象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社科联。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各县(市、区)政府负责领导本地《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要建立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素质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将工作成效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将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市科协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沟通联络,会同各有关方面共同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二)机制保障。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对在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健全科普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给予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待遇,把科普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科普人才申报各级各类人才表彰和资助项目。完善全市科学素质工作评估制度,加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指导,定期开展全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监测评估《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和科学素质建设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逐步提高投入水平。各级有关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安排专门经费用于科学素质建设。积极拓展科普资金多元化来源渠道,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相关解读:
《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政策解读材料
《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政策解答
图解: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填写前,请先点击登录提交按钮,进入相应页面后再填写。之后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